竹荪粘菌病是竹荪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一、竹荪粘菌病的定义及危害
竹荪粘菌病,是困扰竹荪种植者的常见病害,它不仅影响竹荪的产量,更严重时会损害其品质。这种病害如同隐形杀手,潜伏于竹荪的生长环境中,伺机侵害。
1. 病原体竹荪粘菌病的病原体是美发菌Comatricha pulchellRost,一种孢囊群生、形态独特的病原体。
2. 高温高湿环境适宜的生长环境为高温高湿,在这种条件下,病原体孢子萌发迅速,蔓延速度快,对竹荪造成严重威胁。
3. 土壤或水源污染土壤或水源中的粘菌一旦侵入竹荪生长环境,会导致病害发生。
4. 管理不当栽培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如畦床湿度控制不当,也可能诱发粘菌病。
序号 | 具体措施 | 实施时间 |
---|---|---|
1 | 选择优质的菌种,并在使用前进行严格检查。 | 播种前 |
2 | 提前对田块进行杀菌处理,选择合适的地块。 | 播种前30天 |
3 | 合理控制畦床湿度,防止过湿。 | 整个生长过程 |
4 | 一旦发现粘菌病,立即清除病株,并进行杀菌处理。 | 发现后及时 |
四、案例分析
在2020年的一次竹荪栽培中,由于种植者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导致粘菌病大爆发,造成80%的损失。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未对田块进行提前杀菌处理和未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块。
粘菌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是粘菌生长的理想环境。在这样条件下,孢子萌发迅速,菌落 迅速,一天内最多可蔓延20厘米,几天内就能覆盖整个畦床。土壤或水源、空气中含有粘菌也是发病原因之一。此外,培养料感染细菌也是引发粘菌病的重要因素。
针对粘菌病的防治,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用无污染、生活力强的高质量菌种,确保菌种无污染,降低病害风险。注意田块选择和提前翻晒、杀菌,选择向阳、通风、土壤肥沃和易排水的田块作为竹荪栽培地,并提前20-30天清除田块的稻草根,翻犁成畦暴晒。在栽培前的7-10天里,使用敌敌畏和多菌灵1:500倍喷洒及每亩撒施25kg石灰,整畦播料的前1天,取上述药物按要求再重复做一次。
此外,我们针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2019年,某地区竹荪种植户遭遇粘菌病困扰,产量严重下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治方案。通过加强畦床管理,提高光照和通风,清除发病处的培养料和壤土,并撒石灰、喷洒杀菌剂,以及连续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硫酸铜1:500倍和100-200国际单位链霉素或含有效氯150mg/L的漂白粉,有效控制了粘菌病的蔓延,提高了竹荪产量。
未来展望
面对竹荪粘菌病这一难题,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防治策略。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粘菌病的发病机理,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推广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竹荪种植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能力,共同应对粘菌病带来的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