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疮痂病是甘薯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作者:田园茶韵君•更新时间:7小时前•阅读4
甘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深受农户喜爱。只是,甘薯疮痂病,这个让人头疼的病害,却时常困扰着甘薯种植者,严重影响了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诊断:疮痂病的“面容”
甘薯疮痂病,俗称麻风病、硬秆病等,主要侵害嫩梢、叶片、茎蔓,甚至薯块。受害的茎蔓和叶柄上会出现圆形或长圆形的疮痂状病斑,严重时病斑会连合成大疤,使茎蔓皮层粗糙、木栓化,失去柔性。
症状 | 描述 |
---|---|
叶片 | 出现棕红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粗糙的疮痂状病斑 |
茎蔓和叶柄 | 形成圆形或长圆形疮痂状病斑,严重时连合成大疤 |
薯块 | 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点,疮痂易脱落 |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薯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薯和薯苗可以传播。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人手接触和田间昆虫也能传播。病菌多由皮孔和伤口侵入。病害再侵染频繁,条件适宜病害在田间发展很快。
气温2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5~28℃。雨露,特别是持续降雨和暴风雨有利于病害蔓延和盛发。雨天翻蔓,病害 蔓延更快。
甘薯疮痂病主要侵害甘薯,是南方薯区三大病害之一。甘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病害问题不容忽视。
为了防治甘薯疮痂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用抗病品种,如背不起、红红1号、广选16、不论春、新大紫等。
- 选用无病薯育苗。栽前薯苗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苗5分钟。
- 重病田与粮食作物进行4~6年轮作。
- 施足腐熟粪肥,防止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蔓延。
- 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
- 发病初期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甘薯疮痂病虽然让人头疼,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保障甘薯的产量和品质。让我们携手努力,为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甘薯疮痂病是甘薯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部分结束了,现在聚焦于甘薯疮痂病防治新策略,保障产量品质。。
三、病害循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防治措施:多管齐下,共筑防线
防治甘薯疮痂病,需要多管齐下。选用抗病品种、无病薯苗、轮作、合理施肥、田间管理、药剂防治,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 选用抗病品种:背不起、红红1号、广选16等。
- 无病薯育苗:栽前薯苗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苗5分钟。
- 重病田与粮食作物进行4~6年轮作。
- 施足腐熟粪肥,防止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排水。
- 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
- 发病初期喷布药剂防治: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五、案例分享:实战经验,助力丰收
在福建省某地,李先生种植了50亩甘薯。由于甘薯疮痂病的侵袭,产量逐年下降。通过实施上述防治措施,李先生的甘薯产量实现了稳定增长。
- 选用抗病品种:红红1号。
- 无病薯苗育苗。
- 实施轮作,与粮食作物轮作4年。
-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
- 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 发病初期喷布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六、未来展望:科技创新,助力甘薯产业腾飞
因为科技的发展,甘薯疮痂病的防治将更加高效。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甘薯产业的最新动态,为农户提供更多实用、高效的防治方案,助力甘薯产业腾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