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紫纹羽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
甘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是,甘薯紫纹羽病作为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对甘薯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病害概述
病害名称 | 甘薯紫纹羽病 |
---|---|
病原菌 | 紫卷担菌 |
主要症状 | 地下薯块表面缠绕白色纱线状物,后变粗,颜色变红褐色至紫褐色 |
传播途径 | 土壤、雨水、灌溉水流、带菌肥料和病残体等 |
病菌以菌索和菌核依附于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拟菌丝遗落土中越冬。病菌在土中可存活4年。翌年越冬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法形成的菌丝束,在土壤中延伸,接触寄主的根后即可侵入为害。
防治措施
1. 严格挑选种薯,剔除病薯,无病土育苗。
2. 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马铃薯等地块栽植甘薯。最好甘薯与粮食作物倒茬。重病地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
3. 施足充分腐熟粪肥及碱性肥料,如草木灰等。
4. 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早挖去,不要等到形成菌核再挖。并应将带菌土壤一并挖尽,再填入无病土。病株周围土壤灌20%石灰水消毒。
5. 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
6. 发病初期可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防霉宝水溶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3. 实行轮作制度,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
二、病害诊断与传播途径
病害诊断主要依据薯块和地下茎的症状,如病薯表面缠绕的白色纱线状物逐渐变粗,颜色变为红褐色至紫褐色。病原菌为桑卷担菌,菌丝初时无色,老熟后呈紫褐色。病害传播途径包括病根与健根接触、土壤、雨水、灌溉水流以及带菌肥料和病残体等。此外,低洼潮湿、积水地、砂质土、土层薄浅地发病重,植株缺肥、生长不良也容易引发病害。
三、防治策略与实践案例
选择未发生过紫纹羽病的地块种植甘薯,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例如,浙江省某农户在连续种植了三年的甘薯后,改种水稻,两年后 种植甘薯,显著降低了紫纹羽病的发病率。
在田间管理中,发现病株应及早挖除,并带出田外销毁,同时将病株周围的土壤深翻,避免病害的进一步传播。如江苏省某农户在发现病株后,及时进行处理,有效控制了病害的蔓延。
3.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甘薯紫纹羽病。例如,利用拮抗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灌根处理,如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等。
四、未来展望
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甘薯紫纹羽病的防治策略将更加多样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提高农户的防治意识,也是降低甘薯紫纹羽病危害的重要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