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孵化率低,需采取措施提高
鹌鹑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禽,其孵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一、种蛋选择
选择新鲜、无破损、无白皮、无沙眼的种蛋是提高孵化率的基础。种蛋的重量一般在9~12克左右,蛋形一头稍尖,一头稍圆,蛋的直径与横径比为1:1.4为宜。
为了防止种蛋感染细菌和病毒,种蛋在入孵前应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福尔马林熏蒸法,用药量为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28毫升,熏蒸时间为20分钟。
三、孵化温度控制
温度是孵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要求相对稳定在37.8~39℃。因为胚龄的增加,孵化温度可适当降低。蛋用型品种要求温度偏低,兼用型则要求温度偏高。
孵化湿度的控制应根据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理需求进行调整。开始时,湿度应保持在55%~60%,中期降低到50%~55%,后期提高到65%~70%。
五、通风换气
孵化过程中,应因为胚龄的增长,逐渐开大孵化器上的通气孔。孵化前8天,每次换气1~2次,8天以后,适当增加换气次数。
孵化器应每2小时自动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为60度,在雏出前2~3天停止翻蛋。
在孵化期间,一般应验蛋2次,通过验蛋来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头照可在入孵后4~5天进行,二照应在入孵后10~13天进行。
八、人工破壳助产
对于那些难以出壳的雏鹌鹑,可采取人工破壳助产。若内膜为白色,血管尚未收缩时暂不要动,待内壳膜为橘黄色时方可撕破,将雏头拉出,再放入出雏盘内令其自动出壳。
种蛋贮存室要空气流通,室内要求无蚊蝇、无鼠类,室内的有害气体应在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种蛋不宜震动,要防止冷风直吹和太阳直射,温度在18℃左右为宜。
孵化室要求保温良好,换气方便,清洁卫生,环境安静。每隔5天入孵一批,第一批入孵后采用38℃,第6天,即当第二批鹑蛋入孵后,调成37.8℃,以后再入孵几批也同样采取该温度不变。
措施 | 目的 |
---|---|
种蛋选择 | 确保种蛋质量,提高孵化率 |
种蛋消毒 | 防止种蛋感染细菌和病毒 |
孵化温度控制 | 提供适宜的孵化环境 |
孵化湿度控制 | 保持胚胎正常发育 |
通风换气 | 保证空气质量,防止缺氧 |
翻转蛋盘 | 使种蛋受热均匀,防止粘连 |
验蛋技术 | 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
人工破壳助产 | 提高孵化率 |
种蛋保存 | 延长种蛋保存时间,提高孵化率 |
孵化环境 | 提供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胚胎正常发育 |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鹌鹑孵化率,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不仅要理解鹌鹑孵化率低,需采取措施提高。,还要全面掌握鹌鹑孵化难题,创新技术解困。
精挑细选,种蛋品质是关键
消毒无死角,种蛋健康有保障
适时翻转,预防粘连问题
技术革新助力鹌鹑养殖高效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