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高产:探讨蚯蚓养殖技术
日本大平二号蚯蚓养殖业异军突起,其经济效益显著,不仅在饲料、食品、医药、生态等领域展现出综合开发利用价值,而且要做到快速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掌握一套独到的养殖技术。以下,我们将从品种提纯复壮、牛粪养殖技术、蜗牛与蚯蚓混养攻略等多个方面,为您揭示蚯蚓养殖的高产秘诀。
一、品种的提纯复壮
建立原种池、繁殖地和生产池等三级以上的繁育体系,是保证蚯蚓品种纯度的关键。通过严格的选种和繁殖,可以有效提升蚯蚓的产量和品质。
二、牛粪养殖技术
使用竹架塑料棚进行牛粪养殖蚯蚓,投资少、效果好。平均每天增温10℃,按低温期150天计算,累计增温1500℃,相当于平均气温20℃的75天积温。
蜗牛和蚯蚓混养可以显著提高养殖效益。蚯蚓分阶段饲养,根据不同发育阶段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
五、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七、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养殖阶段 | 管理要求 |
---|---|
种蚓管理 | 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
孵化床的管理 | 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
前期幼蚓管理 | 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 | 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
通过以上九个方面的详细介绍,相信您已经对蚯蚓养殖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只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操作,相信您一定能够实现蚯蚓的高产养殖,为您的农业事业带来丰厚的收益。
通过蚯蚓高产:探讨蚯蚓养殖技术,提高产量与效益。的背景,我们引出蚯蚓养殖:高效益实践指南。
一、选址与建设:打造蚯蚓乐园
选择合适的场地是蚯蚓养殖成功的第一步。理想地点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避免积水,同时要考虑阳光充足但避免直射。在江苏某养殖场,张老板选择了靠近农田的废弃温室,利用竹架和塑料棚搭建了蚯蚓养殖房。这样的设计不仅投资少,而且能有效调控室内温度,为蚯蚓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发酵粪料是蚯蚓生长的重要来源。在广东某蚯蚓养殖基地,李师傅采用牛粪作为发酵原料。通过科学配比和发酵工艺,他将牛粪转化为富含营养的蚯蚓饲料。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蚯蚓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养殖效益。
三、品种引进:优质种蚓是关键
选择合适的蚯蚓品种对于提高养殖产量至关重要。在浙江某蚯蚓养殖场,王老板引进了日本大平二号蚯蚓,这种蚯蚓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通过提纯复壮,王老板成功扩大了种蚓群,为养殖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四、循环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密度控制:合理布局提高产量
七、薄饲勤除:保持环境清洁
九、养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1. 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 2. 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 3. 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 4.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