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虫是玉米田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作者:畜养谋士•更新时间:13小时前•阅读3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然而,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玉米螟虫更是玉米田里的“噩梦”,严重威胁着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一、玉米螟虫的危害
玉米螟虫,俗称钻心虫、箭杆虫,是鳞翅目螟蛾科的一种害虫。它们的主要危害是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导致玉米茎折断,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从而造成玉米减产降质。
危害部位 | 危害表现 | 影响 |
---|---|---|
主茎 | 蛀入,导致茎折断 | 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减产降质 |
果穗 | 蛀入,导致穗折断 | 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减产降质 |
心叶 | 幼虫危害,造成“花叶” | 影响玉米生长,降低产量 |
籽粒 | 幼虫食害,导致籽粒不饱满 | 影响产量,降低品质 |
玉米螟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分别为春玉米、夏玉米和秋玉米。第一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主要危害春玉米的心叶;第二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主要危害夏玉米心叶和春玉米穗;第三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主要危害夏玉米穗。
玉米螟虫的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3500株。
-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防止贪青招虫。
- 适期防治:宜在幼虫三龄前进行药剂防治。
- 药剂防治:心叶末期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间。每亩用50%巴丹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或灌于心叶内。
- 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利用赤眼蜂捕食玉米螟虫卵,降低害虫数量。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玉米螟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玉米螟虫是玉米田的重要害虫,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至关重要。
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等因素,合理确定亩植密度,一般亩植3000-3500株。
适期防治在玉米螟虫幼虫三龄前进行药剂防治,这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以防贪青招虫。
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这种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虫的数量。
药剂防治在玉米螟虫心叶末期,即剥去心叶丛外面的绿色叶片,仅有2-3片黄白色嫩叶包着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50%巴丹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或灌于心叶内,以及25%增效杀虫双水剂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