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菌核病是一种危害莴笋生长的真菌性病害
一、莴笋菌核病的症状揭秘
莴笋菌核病,这个听起来让人心头一紧的名字,究竟是如何影响莴笋生长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症状。
症状描述 | 具体表现 |
---|---|
发病初期 | 植株近地面茎基部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 |
期 | 病斑 至整个茎部,使茎基部软腐,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 |
后期症状 | 产生菌核,有时茎基部还会出现开裂。 |
这种病害的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且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
莴笋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 气候因素:莴笋菌核病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20℃,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 土壤因素:地势低洼易积水的田块,田间湿度高,发病率也高。
- 管理因素:种植过密,生长中后期未及时除去基部老叶、病叶、杂草,有利于发病。
此外,前茬作物有病菌,不注重种子处理、偏施氮肥,也容易发病。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莴笋菌核病的第一步,如温棚二号、莴笋王等常带红色的品种较抗病。
2.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种子用10%-15%的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漂洗种子,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进行消毒;在定植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千克拌细土撒在畦面上消毒。
4. 药剂防治
在莴笋生长中、后期的易发病阶段或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0.5%小檗碱水剂400-600倍液等、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等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
注意事项:要轮换用药,要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莴笋菌核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地势低洼、积水严重的田块,由于田间湿度高,发病率较高。种植过密,生长中后期未及时清除病叶、老叶和杂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此外,前茬作物如果存在病菌,如莴笋菌核病,除危害莴笋外,还可侵染白菜等十字花科、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蔬菜作物。因此,在莴笋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
-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0.5%小檗碱水剂400-600倍液等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
- 种子、土壤消毒:使用10%-15%的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漂洗种子,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进行消毒。在定植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千克拌细土撒在畦面上消毒。
- 轮作与休田:发病田块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或夏季高温休田时采用灌水浸田,棚室进行高温闷棚,可减少田间病源菌。
- 选用抗病品种:如温棚二号、莴笋王等常带红色的品种较抗病。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氮、磷、钾的平衡施用。
莴笋菌核病是莴笋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对莴笋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了解莴笋菌核病的症状、发病原因、防治策略和预防措施,有助于农户们更好地管理莴笋种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提高莴笋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