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吉林汪清县木耳村,依托生态优势

在吉林省汪清县,有一个名叫木耳村的地方,这里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吉林汪清县木耳村,依托生态优势

一、黑木耳产业的崛起

近年来,汪清县立足资源禀赋,把发展黑木耳等农特产业作为强县之本。木耳产业强势出圈,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4年,天桥岭镇共设立54处废弃菌袋集中堆放点,废弃菌袋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居环境和食用菌生产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建东新村裕康菌业菌包厂,全镇大型木耳菌包生产厂达到3个,新增常压蒸汽锅炉50余台,初步实现了集约化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灭菌锅炉将逐步被取缔。

年份 事件
2014年 设立废弃菌袋集中堆放点,遏制乱堆乱放现象
2014年 新建东新村裕康菌业菌包厂,实现集约化生产
2014年 新增常压蒸汽锅炉50余台,逐步取缔高污染灭菌锅炉

二、绿色发展模式的形成

因为木耳产业的发展,为了防止废弃菌包中的杂菌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避免燃烧形成的二次污染,2017年,汪清县超前进行了黑木耳全产业链条设计。

为做强做优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打响汪清农产品品牌,依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汪清县联合盒马有限公司将共同打造吉林品牌。

在汪清县,黑木耳增产增收、废弃菌袋回收利用、农业循环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已然形成,当地还在探索延伸到村、到户、到地块的产品追溯体系,让人民阅卷。

三、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

汪清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狠抓标准化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标杆,打造地方品牌,建设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快产业循环发展。

“鹿圈子村去年种植木耳的菌农有52户。”村党支部书记张登告诉记者,木耳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大规模种植木耳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木耳菌袋,最多的时候一年就产生700万个。

由于没有集中存放的场地,废弃菌袋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被村民们随意丢弃在路边、河道里、房前屋后。

“过去,走哪都是木耳菌袋,夏天的时候河道里的水飘着一层又一层的木耳菌末,踩在水里‘扑哧扑哧’,全是木耳菌末浸水的声音。”村民王怀军这样描述以前那个木耳菌袋“横飞”的鹿圈子村。

大量的废弃菌袋不仅造成了“视觉污染”,还给环境和水源带来严重破坏,废菌渣产生的杂菌也会影响黑木耳下一个栽培季节的生长。

这是村民在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黑木耳种植基地采摘黑木耳。统筹涉农资金建设标准化基地60余个,使黑木耳产业发展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

如今,困扰村里长达15年的木耳菌袋污染难题,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2014年,天桥岭镇作为试点,在全县率先开展黑木耳废弃菌袋集中清理,鹿圈子村作为全镇试点,全面开展了废弃菌袋的综合治理。

2014年3月,鹿圈子村新建了两个集中处理堆放点,回收的菌袋运送到县里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变废为宝。

“村民们把木耳菌袋运送到推放点,4月份和10月份就有县里的回收车进村,统一将堆放点的菌袋运送到生物质能发电厂。”张登才说,天桥岭镇还制定出台了《废弃菌袋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镇政府同各行政村签订责任状,各行政村再同菌农签订承诺书,责任到村、到户。

乡村振兴是一场硬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汪清县的穷则思变、变中求新,变中突破,仅仅是吉林农业农村发展的小小缩影。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浙江省安吉县大溪村通过保护生态,成功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朱斯托认为:中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加强统一规划与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绿色发展。

废弃菌袋的处理难题

吉林汪清县木耳村,依托生态优势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

汪清县在发展木耳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他们依托优良生态,打造了“五个之州”,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本底。此外,阿坝州不断优化调整区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思路,在水权水价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造绿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探索产品追溯体系,提升消费者信心

未来展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8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