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灰霉病是一种常见于桃树上的真菌性病害
一、桃灰霉病概述
桃灰霉病,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对桃树果实品质构成严重威胁。该病病原为灰葡萄孢霉,主要通过菌丝或菌核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次年成为主要初侵染源。
二、病害传播与危害
传播途径 | 危害症状 |
---|---|
风雨、气流、灌水或农事操作 | 花腐烂脱落、果实腐烂、叶片坏死脱落等 |
灰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多雨潮湿、气温较低的天气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防治措施
- 春季彻底清园,深翻树盘,减少初侵染源。
- 加强果园管理,控制速效氮肥使用,修剪过旺枝蔓,改善通风透光。
- 及时摘除病花、病果,并妥善处理。
- 控制灌水量及灌水次数,浇水选晴天进行。
- 采用地膜覆盖,降低田间大棚湿度。
- 合理用药,交替使用药剂,避免抗药性产生。
四、案例分析
某桃园在2019年春季爆发灰霉病,导致大量果实腐烂。果农采取了以下措施:春季清园、深翻树盘、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摘除病残体、控制灌水、交替使用药剂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灰霉病得到有效控制,果实品质得到保障。
桃灰霉病,这个名字对桃农如同梦魇。这种病害,犹如无形的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桃树的生机。它潜伏在病残体中,或是藏在土壤里,静待时机。灰葡萄孢霉,这个病原体,不仅抗逆性强,而且寄主广泛,从水果到蔬菜,再到花卉,无一幸免。
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存活长达四到五个月,空气中的传播,使得病害的初侵染源无处不在。风雨、气流、灌溉,甚至是农事操作,都成为了它蔓延的工具。
季节的挑战
入夏以来,连绵的阴雨天,给桃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多雨潮湿,低温适宜,正是灰霉病发生的黄金时期。这种病害的特点是发病早、传播快、危害重、防治难。一旦春季桃花期灰霉病流行,常常导致大量花朵腐烂脱落,对大棚桃密闭的环境更是让湿度加大,灰霉病的发生风险剧增。
针对这种情况,果农们需要在病部长出灰霉前,及时摘除病花、病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控制灌水量和次数,晴天浇水,上午保持较高温度,下午延长放风时间,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湿度,减少灰霉病的发生。
桃灰霉病主要侵害花和幼果。花期发病时,病花会逐渐变软枯萎,花萼和花托上密生灰褐色霉层。病果轻者生长停滞,重者全果腐烂,最终干缩成僵果悬挂于枝上。
为了减少初侵染源,果农应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春季彻底清园,并深翻树盘。同时,加强果园管理,控制速效氮肥使用,修剪过旺枝蔓,确保果园通风透光。
因为保护地栽培的扩大,桃灰霉病在温室栽培中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病害。果农们需要改变用药习惯,根据天气预报,在雨前进行预防性用药。开花前和落花后,每隔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可选用的药剂包括2%宁南霉素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等。
未来展望
面对桃灰霉病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防治策略。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合理的用药方式,以及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信心战胜这个难题,保障桃农的收益,让桃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