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研究专家,近半个世纪深耕不辍
在农业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有一位甘蓝研究的专家,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近半个世纪深耕不辍,探寻着甘蓝的奥秘。这位专家就是方智远,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
甘蓝的驯化与多样性
甘蓝是一种古老的蔬菜,约从17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甘蓝在中国年种植面积已达90万hm²,在蔬菜周年供应以及出口贸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团队揭示了甘蓝快速驯化且多样化的秘密。
驯化事件 | 驯化时间 | 形态变异 |
---|---|---|
独立驯化事件 | 2500年以内 | 快速多样化 |
研究发现,甘蓝变种主要起源于两个独立的驯化事件。与多样的形态变异相对应的是,甘蓝的驯化时间非常短,其驯化历史在2500年以内,部分只有500年左右。与其他作物相比,甘蓝类蔬菜具有形态类型快速多样化驯化的特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甘蓝遗传育种取得了显著成绩。方智远和他的团队在甘蓝遗传育种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 1969年,我国选育出了可以同国外种子相媲美的国产甘蓝种子——“黄苗”,满足了生产上的需要。
- 2006年前后,方智远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甘蓝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提高了杂交种的纯度。
- 1973年,方智远和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
1. 方智远带领团队育成了适于春秋不同季种植的报春、双金、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使甘蓝在市场上能够四季常见。
2. 通过连续回交创制了甘蓝类蔬菜的专用恢复系,成功将其中的根肿病抗性基因导出,为培育更多抗根肿病的优质甘蓝类蔬菜品种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甘蓝;遗传育种;育种技术;新品种;研究进展
传承与创新:方智远的甘蓝育种之路
在农业科研领域,方智远是一位响当当的名字。他不仅是甘蓝育种领域的泰斗,更是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培育优良品种的实践者。自1995年起,方智远便着手将数十年的经验传授给新一代的农业科研人员。他不仅亲自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制种和栽培的实用指导,更在1995年将所获奖金10万港元全部捐给研究所,设立了科技奖励基金,以此表彰在蔬菜花卉领域作出贡献的每一位科研人员。
几十年来,方智远始终怀揣着一份责任,致力于甘蓝育种工作。他深知,解决老百姓的“菜篮子”问题,培育出中国自己的甘蓝新品种,是他一生的使命。1969年,我国终于选育出了可以同国外种子相媲美的国产甘蓝种子——“黄苗”,并且逐步在数量上满足了生产上的需要。但方智远并未满足于此,他继续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甘蓝育种事业更上一层楼。
技术突破:雄性不育系培育与生物技术育种
为了提高杂交种的纯度,2006年前后,方智远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甘蓝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通过雄性不育系培育,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并可以通过蜜蜂来授粉。这一技术的突破,为甘蓝育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提高甘蓝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
从“黄苗”到“京丰一号”:国产甘蓝育种的新篇章
在方智远的带领下,我国甘蓝育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3年,方智远和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从而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甘蓝育种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品质与产量并重: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因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菜的品质要求也与日俱增。方智远深知,一个品种很难十全十美,对自己的品种不仅要看到优点,还一定得看到缺点,然后进一步改善它。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甘蓝育种团队培育出了多个适于春秋不同季种植的优良品种,如报春、双金、秋丰等,这些品种具有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
面对未来,方智远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努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推动我国甘蓝育种事业的持续发展。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让更多优质的甘蓝品种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