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吨毒竹笋险些流入市场,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农科探路人•更新时间:3小时前•阅读4
近日,一起震惊全国的10吨毒竹笋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本应进入百姓餐桌的竹笋,却因被非法添加化学物质,险些造成食品安全事故。事件背后,食品安全问题 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一、毒竹笋事件回顾
时间 | 事件 | 地点 |
---|---|---|
2013年9月10日 | 王某开始收购竹笋 | 桐梓县新站镇 |
2013年12月 | 王某将加工完成的竹笋装车,准备运往遵义沙坝 | 遵义沙坝 |
2013年12月 | 工商执法人员查获毒竹笋,涉案物资达10.3吨 | 遵义 |
据王某交代,他使用硫磺对竹笋进行熏制加工,目的是为了让笋子保持新鲜、外观白净。只是,这种做法却让竹笋变成了有毒有害食品。
二、食品安全问题严峻
毒竹笋事件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损害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所辖武隆县检察院起诉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案件8件14人,查获“毒竹笋”50余吨。
- 2013年,某豆制品厂生产的腐竹因含有有毒物质,却拿到了合格检验报告,进入市场。
- 建立最严谨的标准,解决标准缺失、标准落后的问题。
- 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单位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合法合规。
-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 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会辨别有毒有害食品。
- 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依法经营,确保产品质量。
-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10吨毒竹笋险些流入市场,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的内容结束,现在关注毒竹笋事件警示:食品安全监管刻不容缓。
2013年,重庆市武隆县检察院起诉了8件涉及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案件,涉案人员14人。其中,查获的“毒竹笋”就高达50余吨。这起事件,无疑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提醒着我们必须对食品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毒竹笋的来源:硫磺熏制,只为外观新鲜
在接到报警后,工商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对这批竹笋进行了快速检测。结果显示,竹笋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严重超出正常标准,属于有毒有害食品。随后,执法人员将涉案物资移交给红花岗区公安分局,并联系了省技术监督局下属的遵义理化检测中心进行抽检,以确保食品安全。
预防为主,加强农村乡镇食品安全监管
张茅表示,市场监管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实行“四个最严”,即建立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食品安全,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