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面临向左走(传统养殖)还是向右走
在广袤的田野上,南美白对虾养殖户们面临着一场重要的抉择:是坚守传统的养殖方式,还是勇敢地迈入生态养殖的新纪元?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养殖利益,更关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养殖的困境
长期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依赖传统方法,如开放式静水饲养、大量换水改善水质、依赖药物防治病害等。只是,这种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弊端:
- 水资源消耗巨大
- 土地利用率低
- 单位产量低
- 总体养殖效益差
据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协会统计,全县南美白对虾外塘养殖形势严峻,亏损程度高达85%以上。这无疑为传统养殖模式敲响了警钟。
面对传统养殖的困境,生态养殖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生态养殖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具有以下优势:
- 降低水资源消耗
- 提高土地利用率
- 提升单位产量
- 改善养殖效益
例如,如东县启东吕四港镇成功应用生态循环对虾养殖模式,已取得良好的养殖效益。
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一、池塘准备
池塘应具备良好的进排水设施,面积5-15亩,水深1.2-1.5米。陈年池塘需冬季放干池水进行曝晒、清淤、消毒。近期,海南省地方标准DB46/T37-2004《无公害食品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为池塘准备提供了参考。
项目 | 要求 |
---|---|
池塘面积 | 5-15亩 |
池塘形状 | 长方形 |
水深 | 1.2-1.5米 |
清淤消毒 | 冬季放干池水进行曝晒、清淤、消毒 |
三、生态防控体系构建
- 遵循“以菌养藻”的养殖理念,构建稳定的池塘水体生态系统。
- 针对虾动物本身应激性病害和感染性病害进行防控。
转型之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向左走,即向集约化、工厂化的高位池精养管模式发展。这需要加大养殖池的技术改造,革新观念,倡导防控养虾,从系统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向右走,即针对老化酸化的土塘条件及散户进行重新规划养殖。这需要政府、企业、养殖户共同努力,探索新的养殖模式。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养殖户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如东县,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一直是当地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是,近年来,传统的养殖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源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地的养殖户们开始探索生态转型的新路径。
为了实现生态养殖, 需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如东县启东吕四港镇的养殖户吕师傅,他的池塘经过改造后,采用了生态循环系统。他告诉我们:“改造后的池塘,不再需要大量换水,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虾的成活率也提高了。”
具体改造措施
- 池塘进排水设施升级,实现独立循环。
- 引入酵素菌技术,构建稳定的池塘水体生态系统。
-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对虾病害的发生。
绿色防控,保障养殖安全
在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控是关键。传统的养殖方式依赖大量使用药物,这不仅对虾的健康造成影响,也容易导致水体污染。而生态养殖则强调绿色防控,通过以下措施来保障养殖安全:
- 定期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蛭弧菌、乳酸菌等,净化水质。
- 补充水体能量和维生素,增强虾的免疫力。
- 投放底改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有效消杀病害。
鱼虾混养,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一些养殖户开始尝试鱼虾混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池塘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如东县某养殖户,他在池塘中同时养殖南美白对虾和草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说:“鱼虾混养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改善了水质,一举两得。”
因为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南美白对虾的生态养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像吕师傅这样的养殖户,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