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苗饲养需注意适宜温度、湿度、饲料营养
鹌鹑,这种小巧可爱的鸟类,近年来在养殖业中备受关注。要想养好鹌鹑,关键在于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适宜的温度、湿度、饲料营养以及疾病预防。
一、温度管理
雏鹑的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对温度非常敏感。因此,保持适宜的温度是确保鹌鹑健康生长的关键。
周龄 | 温度范围 |
---|---|
1-2周 | 32-28 |
3-4周 | 28-24 |
4周以上 | 24-20 |
- 夜间温度比白天略高。
- 阴雨天温度比晴天略高。
- 冬季温度比夏季略高。
适宜的湿度有助于雏鹑的健康成长。一般育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之间。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湿度过高。
- 定期清理粪便,减少湿度。
- 在阴雨天适当提高湿度。
三、饲料营养
饲料营养是鹌鹑健康生长的基础。
- 雏鹑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22%以上。
- 成鹑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18%以上。
- 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四、疾病预防
-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 发现病鹑要及时隔离治疗。
周龄 | 饲养密度 |
---|---|
1周龄 | 250-300 |
2周龄 | 100 |
3周龄 | 75-100 |
鹌鹑苗的饲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温度、湿度、饲料营养、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掌握了这些关键要点,才能确保鹌鹑健康、快速地成长。
精准调控,开启鹌鹑苗健康养殖新篇章
雏鹑出壳后迅速生长发育,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在24小时内,雏鹑需开始采食。开食料通常采用混合饲料,如0-14天的专用雏鹑料或小鸡料。采用昼夜自由采食的方式,确保饲料和水源不断,以保证雏鹑健康成长。
饲养密度与环境控制
在饲养管理中,注意饲养密度至关重要。幼鹑平养密度为100只/1周龄/平米,2周龄为85只/平米,3周龄为70只/平米,4周龄为50只/平米。同时,孵化温度较鸡雏孵化温度略高,一般室温20~23℃即可,相对湿度保持65%左右。
雏鹑在长途运输或孵化器内停留时间过长,会丧失大量水分。因此,应及时供给温水,帮助雏鹑恢复精神。在第一天饮用0.01%的高锰酸钾水,连饮三天,之后每周饮一次。长途运输后,第一天宜饮用5%葡萄糖水溶液。
鹌鹑苗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因此,需注意天气变化,冬季温度稍高,夏季稍低;阴雨天稍高,晴天稍低;晚上稍高,白天稍低。同时,饲料营养要求高,需根据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方。
鹌鹑生长期间可能感染多种疾病,如雏白痢、球虫病等。在饲养过程中,做好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对于已染病的鹌鹑,要及时治疗并隔离,以减少病害传播。
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有害气体,换新鲜空气。育雏室温度能保证的情况下,空气流通越好。育雏前期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干燥为宜。后期由于体温增加,呼吸量及排粪量增加,育雏室内容易潮湿,要及时清除粪便,相对湿度55%―60%为宜。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精准调控在鹌鹑苗健康养殖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养殖技术,实现鹌鹑苗的健康、高效养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