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需关注母猪繁殖周期和仔猪成活率
在农业生产中,母猪的繁殖周期和仔猪的成活率是衡量养殖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一个高效的养殖场,不仅要关注母猪的繁殖周期,还要重视仔猪的成活率。以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这两个方面,实现母猪繁殖利用率的提升。
母猪繁殖周期的优化
调整品种和年龄结构
品种 | 年龄 | 繁殖周期 |
---|---|---|
长白猪 | 1-2岁 | 每年产2-3窝 |
大白猪 | 1.5-2.5岁 | 每年产2-3窝 |
杜洛克猪 | 1.5-2.5岁 | 每年产2-3窝 |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品种的母猪,在合适的年龄范围内,每年可以产2-3窝仔猪。因此,养殖场应选择合适的品种和年龄结构,以提高繁殖周期。
仔猪成活率的提升策略
营养管理
母猪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仔猪的健康和成活率。
- 维生素A:维持母猪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提高仔猪免疫力。
- 维生素D:促进母猪骨骼和牙齿的发育,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 维生素E:增强母猪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疾病防控
-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持猪舍卫生。
-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疾病的发生。
- 及时治疗母猪和仔猪的疾病。
早期断奶
- 在仔猪出生后21-28天进行断奶。
-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确保仔猪在断奶后能够适应饲料。
- 加强仔猪的保温措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母猪健康与营养:微观调养,宏观收益
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尽管需求量微小,却是维持母猪健康、确保正常发育的关键营养素。它们在母猪繁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维生素A的缺失可能导致母猪性周期紊乱,引发流产或死胎,以及活仔数的减少;维生素D的缺乏则会降低受胎率、窝产仔数和断奶前的成活率;维生素E的不足会降低卵巢功能,减少产仔数,并提高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铁、铜、锰的缺乏也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持母猪群体的健康和稳定,我们需要有计划地调整生产母猪的品种结构和年龄结构,及时补充优质后备猪,以保持一个合理健康的母猪群体结构。淘汰的原则一般包括:习惯性流产或子宫炎久治不愈的母猪、连续3次配种不受胎或两次情期发情拒配的母猪、7胎以上生产性能下降的母猪、断奶后两个月不发情的母猪、哺乳性能差的母猪等。
母猪繁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母猪繁殖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例如,建立并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实现猪场的均衡生产,有计划选留优良的后备母猪,逐渐更新猪群,使猪群的质量不断提高。
母猪围产期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母猪围产期加强饲养管理的目的是帮助母猪正常完成分娩、泌乳和发情工作,提高母猪利用率和仔猪的成活率。以现在一头断奶仔猪1500元以上的价格,做好母猪产仔前的饲养管理,一窝猪多赚2000元并不难。
规模化养猪场管理:预防为主,控制风险
规模化养猪场要采取自繁自养,严防繁殖疾病的传入。从外地猪场引进种猪须严格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保购进种猪的健康水平。对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乙脑等疫苗注射,防止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
适时配种对于获得较高的窝产仔数至关重要。过早或过迟配种都会损失部分卵子,从而降低产仔数。待母猪发情征兆明显,允许公猪爬跨或人工测试不动或见到公猪不走动,之后12小时再复配1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配种效果和较高产仔数。
掌握初配年龄适时配种,母猪第1次发情或公猪第1次爬跨配种,基本不受胎。后备母猪初配年龄不低于8.5月龄,体重应在110公斤以上。以第2次或第3次发情期配种较为理想,过早配种会影响产仔数和第2胎配种,过晚配种会影响受胎率和使用年限。
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流产。临产母猪转群或轻胎母猪并圈后,要细心观察,精心管理,如发现流产征兆或对有流产史的母猪注射黄体酮。
早期断奶可增加母猪年产仔窝数和断奶仔猪数,也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实施早期断奶缩短哺乳期,一般经产母猪在产仔后21天~28天断奶较为合适。
猪舍温度与母猪繁育有很大关系。一般后备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7℃~20℃,妊娠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1℃~15℃。高温能引起母猪体温升高,子宫温度高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和胚胎附植,胚胎死亡率高,产仔数少。
控制疾病传入猪群,合理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是保障母猪健康和繁殖率的关键措施。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精细的操作,我们相信母猪繁殖率一定会得到持续的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