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如何实现农业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
稻田里养龙虾,这种看似奇特的景象,实际上是一种产业复合、种养结合的模式:虾为稻 除草、松土、增肥,小龙虾可以吃掉田中消耗肥料的野杂草和水生生物,但不吃稻秧,节省了除草劳力。小龙虾在稻田里不停行动、觅食,不仅能帮助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同时排出大量粪便,对土地起到增肥效果;稻为虾 供饵、遮阴、避害。
绿色种植,生态养殖
在龙虾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最终达到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江苏、安徽、湖南等鱼米之乡都在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就连东北三省、新疆等地也在复制。甚至据媒体报道,还有来自非洲地区的国际友人专门来到中国考察这种模式。
实地考察:桐柏县月河镇沈庄村
“决胜2020河南更出彩”系列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桐柏县月河镇沈庄村,在这里见证“虾稻共作”新模式:在确保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多了一份养虾的收入。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虾稻共作模式的重要推动力
小龙虾是关系到潜江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产物,是潜江区域内最具竞争力的主导农业产业之一。而虾稻共作模式是进行小龙虾生态养殖的创新性发展,是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些模式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把小龙虾打造成大产业,促进农民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双增收。该镇农经站负责人说道。
虾稻共作: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以粮食安全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优质高效,坚持虾稻、稻渔产业发展和品牌培育两手抓,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生态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种养:充分利用稻田资源
虾稻共作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并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由湖北省潜江市农民刘主权于2001年率先探索出来。
成功案例:福娃集团
福娃集团作为全国稻米加工“三强”企业,大力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基地,扩大虾稻共育面积3万亩,年产值1.5亿元,亩平纯收入达3000元,辐射新沟镇、周老嘴镇13个村近万农户。
虾稻共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农民致富之路,也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年份 | 推广地区 | 推广效果 |
---|---|---|
2001 | 湖北省潜江市 | 成功探索出虾稻共作模式 |
2010 | 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 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 |
2020 | 东北三省、新疆等地 | 复制推广虾稻共作模式 |
稻田里养龙虾,这种独特的农业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在江苏省宿迁市,当地农民通过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了生态种植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而稻为虾提供遮阴和避害的环境。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达到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
创新模式推广:从“稻米之乡”到“虾稻共作”
在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沈庄村,农民王爱庭通过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了从“一亩地养家”到“一亩地致富”的转变。他原本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年收入有限。2016年开始尝试虾稻共作,如今一亩虾稻田平均收入达到5000元,遇到好收成时,一天虾子可以卖几千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