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水稻田荸荠萌发特性及防除方法研究

稻田野荸荠,这种以球茎繁殖为主的恶性杂草,在农田中如同一股顽强的生命力,让许多农民头疼不已。那么,如何有效地防除这种杂草呢?本文将深入探讨稻田野荸荠的萌发特性,并介绍一系列有效的防除方法。

水稻田荸荠萌发特性及防除方法研究

野荸荠的生物学特性观测

研究表明,野荸荠种子大多不饱满,休眠期长,发芽率低,田间很少见实生苗。在湖南新化县农业局的研究中,发现野荸荠适宜生长在质地疏松、呈中性、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其地下球茎分布较深,具有休眠期,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15天左右地下茎开始形成,50天左右为分株高峰期。

  • 种子萌发率低,主要依靠球茎繁殖。
  • 萌发温度在12-40℃之间,最适温度为25~30℃。
  • 在5-10cm土层发芽率最高,可达80%以上。
  • 球茎繁殖能力强,1粒球茎在一个生长季节可繁殖109粒。

药剂防除

1. 二甲四氯二甲胺盐:对野荸荠、异型莎草、鸭舌草、野慈姑、水花生、水竹叶等恶性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有较好防效。

4. 苄嘧·唑草酮、吡嘧·唑草酮:对野荸荠有很好的防效,不仅使球茎产量少,而且使球茎显著变小。

1. 清洁田园:在水稻移栽前后,彻底清除田间的野荸荠残株和球茎。

2. 人工拔除:在野荸荠生长初期,及时人工拔除,减少其繁殖。

1. 利用天敌:引入或培养天敌,如荸荠食草昆虫等,控制野荸荠的生长。

除草剂名称 作用对象 使用方法
二甲四氯二甲胺盐 野荸荠、异型莎草等 直播田:水稻3叶1心至分蘖末期,用鼎除40-55毫升/亩
氯吡嘧磺隆 野荸荠、三棱草等 苗后茎叶处理:每亩用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4-5克
二甲·唑草酮 野荸荠、三棱草等 水稻分蘖后期施用50-60克/亩

稻田野荸荠的防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药剂防除、物理防除和生物防除,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水稻田荸荠萌发特性及防除方法研究的内容已结束,现在切换到水稻田荸荠高效防除策略探析。

水稻田荸荠萌发特性及防除方法研究

野荸荠以球茎繁殖为主,其地下球茎生命力顽强,即使部分球茎被拔除,剩余的仍能继续生长。这使得除草剂只能暂时抑制其生长,难以彻底根除。此外,野荸荠的萌发温度范围广,从12℃到40℃均可发芽,且在5-10cm土层发芽率最高,增加了防治难度。

针对野荸荠的繁殖特性,建议在水稻移栽后7天进行封闭处理。此时,可选用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药剂进行封闭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议在水稻移栽后,选用二甲四氯二甲胺盐、二甲·唑草酮、苄嘧·唑草酮、氯吡嘧磺隆等药剂进行防除。

  • 二甲四氯二甲胺盐:对野荸荠、异型莎草、鸭舌草、野慈姑、水花生、水竹叶等恶性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有较好防效。
  • 氯吡嘧磺隆:对野荸荠、三棱草、香附子等球茎发达的杂草有理想防效,可进行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
  • 苄嘧·唑草酮、吡嘧·唑草酮:对野荸荠有很好的防效,不仅使球茎产量少,而且使球茎显著变小。

案例分析:某地区水稻田野荸荠防除实践

  1. 在水稻移栽后7天,使用二甲四氯二甲胺盐进行封闭处理。
  2. 在水稻移栽后20-25天,使用氯吡嘧磺隆进行苗后茎叶处理。
  3. 在水稻移栽后40天,使用苄嘧·唑草酮进行球茎控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地区的野荸荠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稻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水稻田野荸荠的防除将更加高效、环保。建议农民朋友们在防治过程中,密切关注野荸荠的生长动态,合理选择药剂,科学用药,以实现水稻田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9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