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禾花鱼是一种结合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片翠绿的稻田成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在这画卷中,稻田养禾花鱼正悄然兴起,成为生态农业的新星。
稻田养禾花鱼的生态模式
稻田养禾花鱼,顾名思义,是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和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既实现了水稻的高产,又保证了鱼类的健康生长。
项目 | 内容 |
---|---|
水稻种植 | 选用优质稻种,科学施肥,确保水稻高产。 |
鱼类养殖 | 选择适应稻田环境的禾花鱼,合理放养,确保鱼类健康生长。 |
生态循环 | 稻田中的鱼类排泄物可以作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的秸秆则可以作为鱼类的食物,形成良性循环。 |
广西桂林绿淼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州县才湾镇七星村委流转稻田面积620亩,进行稻田整合,建设小窝流水养殖池和高标准的稻渔工程。通过水稻生态种植,稻田禾花鱼生态养殖,山川流水草鱼等多种模式,实现了生态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项目 | 收入 |
---|---|
早稻收割时捕捞的禾花鱼 | 每千克售价12元,共产商品禾花鱼680尾,合计鱼重34千克,收入408元。 |
晚稻收割时捕捞的禾花鱼 | 每千克售价12元,共产商品禾花鱼680尾,合计鱼重34千克,收入408元。 |
稻谷增产 | 每亩增产10%,全年增产160千克,增收节支150元。 |
合计 | 全年收入816元 + 966元 = 1782元 |
- 提早进田:插秧时将鱼苗放入鱼沟封闭饲养,插秧后7-10天开沟放鱼苗进田。
- 定期抽测鱼体重和预测鱼的成活率,并据此安排生产活体饲料的供应量。
- 注意苗种质量,放种时认真消毒。
- 随时做好水质管理,营造稻、鱼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 减少销售中间环节,直接向饭店或深加工厂销售,争取卖得好价钱。
稻田养禾花鱼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值,还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模式将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稻田改造与鱼苗放养
稻田养鱼 需要对稻田进行改造,开挖“田”字形或“井”字形深沟,并在沟渠交汇处挖鱼坑。改造后的稻田,沟、坑总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左右。随后,在早稻插秧后的10天左右,放养850尾大规格鱼苗,品种包括杂交鲤鱼、鲫鱼、草鱼等。通过混养不同种类的鱼苗,既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鱼苗管理与水质保持
在养鱼过程中,要定期抽测鱼体重和成活率,并据此安排饲料供应量。同时,保持稻田水质清洁,是提高养鱼成功率的关键。冬季稻田需种植绿肥,平时追施农家肥或化肥,并在田里养浮萍,安装黑光灯集虫,为鱼类提供丰富的天然饲料。此外,加强稻田水温管理,确保在高温季节保持水流进出,增加水中溶氧量,实现活水养鱼。
经济效益分析
以667平方米稻田为例,养鱼投入包括鱼苗费、饲料费、消毒药品费、水电费等,合计152.5元。收获时,每千克禾花鱼售价12元,共计收获鱼重34千克,收入408元。此外,稻谷产量提高10%,节省农药、化肥70%,增收节支150元。综合计算,每667平方米稻田的养鱼收益为966元,扣除成本后,净利润661元。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稻田养鱼模式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稻田养鱼模式有助于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此外,稻田养鱼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未来展望
稻田养鱼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稻田养鱼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进一步提高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