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台湾泥鳅,作为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广泛分布。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台湾泥鳅人工繁殖的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1. 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应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雌鳅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胸鳍上追星明显。

2. 人工催产

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射剂量和部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工授精宜在室内进行,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加入精液后进行搅拌和漂洗,最后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孵化用水要求清新、水质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在6mg/L~7mg/L、pH在7~8之间。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

二、池塘规模化养殖

养殖场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围无污染、光照好的地方。池塘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

池塘面积为100平方米~300平方米,池深80cm~100cm,底层淤泥厚20cm~30cm。池塘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台湾泥鳅逃逸。

3. 鳅种放养

规格为体长3cm~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等。

台湾泥鳅食性较广,除肥水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总体重的4%~10%。

5. 日常管理

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

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体从排水口流出,台湾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再用水冲洗集鱼坑,使台湾泥鳅集中于张网中。

台湾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暂养数天。

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装运,远程运输应采用降温措施。

三、常见病害的防治

病害名称 病因 防治方法
水霉病 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 用400ppm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赤鳍病 短杆菌感染 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打印病 嗜产气单孢杆菌寄生 用0.5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 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 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用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三代虫病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池塘水质管理与施肥策略

池塘水质管理是台湾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张氏家庭农场通过定期换水、保持水色黄绿色、控制透明度在15cm至20cm,确保水质肥活嫩爽。在施肥方面,他们使用发酵的农家肥和化肥,根据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

捕捞时,张氏家庭农场会在池塘的排水底口设置集鱼坑,将泥鳅集中于张网中。捕捞后的泥鳅需进行暂养,以排除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运输过程中,他们会根据距离远近采取不同的方式,确保泥鳅在运输过程中的健康。

随着市场需求和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台湾泥鳅养殖前景广阔。桐乡地区河山张氏家庭农场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了养殖效益,为其他养殖户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未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广,台湾泥鳅将在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