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泥鳅养殖有池塘、网箱、稻田三种模式

泥鳅,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的淡水鱼类,其养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泥鳅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网箱和稻田三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三种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

泥鳅养殖有池塘、网箱、稻田三种模式

一、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泥鳅养殖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

技术要点 具体内容
池塘选择 选择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池塘,长宽比2:1或3:1,面积1~5亩为宜。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饲料投喂 根据水温、泥鳅生长阶段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二、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具有设备简单、单产高等优点,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养殖模式。

技术要点 具体内容
网箱选择 选择材质优良、抗腐蚀、抗紫外线、抗断裂的网箱。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饲料投喂 根据水温、泥鳅生长阶段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三、稻田养殖

稻田养殖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优点。

技术要点 具体内容
稻田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的稻田。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饲料投喂 根据水温、泥鳅生长阶段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泥鳅养殖技术关键在于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和日常管理。只有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才能实现泥鳅养殖的高产、高效。


泥鳅养殖有池塘、网箱、稻田三种模式,需掌握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等技术。的部分结束,接下来是泥鳅养殖:稻田模式案例解析。

专池养鳅:打造高效养殖环境

专池养鳅模式主要适用于专业养殖户,其关键在于精心打造一个适宜泥鳅生长的环境。

泥鳅养殖有池塘、网箱、稻田三种模式

1. 选址与建造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点建造饲养池。池底需平坦,便于管理。面积一般在100至300平方米,池深80至100厘米,水深保持30至50厘米。

2. 清池消毒在放养鳅种前15天,使用生石灰进行清池消毒,以消除病原体。保持池水深度10厘米,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3. 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浮游生物,为泥鳅提供充足饵料。放苗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

4. 饲料投喂泥鳅食性杂,可投喂蚯蚓、鱼粉、小杂鱼肉、蚌肉、蛆虫、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米糠、麦麸、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5.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根据水质、天气、摄食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投喂时间、地点、饲料种类和数量。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

6. 水质管理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保持水体活力。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增加水深,降低水温,防止泥鳅浮头。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吞气,表明水中缺氧,应立即注入新水。

7.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池,观察泥鳅的生长状况、摄食情况、病害情况,以及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做好日常记录。

稻田养鳅:一水两用,生态效益显著

稻田养鳅是一种利用稻田资源进行泥鳅养殖的模式,具有一水两用、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

1. 稻田建设在稻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设置拦鱼设施防止泥鳅逃逸。

2. 放养密度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2万尾。

3. 饵料投喂利用田中的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适当投喂饲料,即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4. 管理要点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

家庭养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家庭养鳅模式适用于家庭或小规模养殖户,主要利用房前屋后、菜园坑和蓄水池等进行泥鳅饲养。

1. 放养密度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

2. 饵料投喂投喂畜禽粪、剩饭菜、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

3. 管理要点控制好水质,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

4. 混养模式可与其他鱼类如黄膳、鲤鱼等混养,提高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