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产蛋期饲养管理,关注蛋鸡健康与产蛋效率
在鸵鸟养殖产业中,产蛋期是养殖户们关注的重点。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饲养和管理,以提高产蛋率和鸵鸟的健康状况,成为养殖户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饲料与营养
产蛋期鸵鸟的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以18%为宜,代谢能为10.5兆焦/千克。休产期开始时,雌雄鸟分开饲养,停止配种,停喂精料5天,使雌鸵鸟停止产蛋,然后喂以休产期饲料。
2. 饲养方法
人工饲养的鸵鸟每天活动有规律。早晨天一亮,鸵鸟就在运动场上围着边网跑步,跑15-20分钟后进行交配、采食。首次饲喂时间以早6点半至7点半为宜。1天饲喂4次,每次饲喂的间隔尽可能相等。精饲料喂量一般每只控制在1.5千克左右,以防过肥而使产蛋量下降或停产。
3. 运动场设置
鸵鸟体型较大,需要的运动场面积相应也要大。1个饲养单位约需1500平方米左右。这样可以给鸵鸟提供较为自由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提高受精率,防止过肥。如果饲养群较大,7只或14只以上为一饲养单位,则需要驱赶运动,最好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驱赶1-2小时。
4. 捕捉技巧
捕捉鸵鸟时,需特别小心。鸵鸟头骨很薄呈海绵状,头颈处连接也比较脆弱,均经不起撞击。捕捉的前1天在棚舍内饲喂,趁其采食时关入棚舍,捕捉时需3-4人合作,抓住颈部和翼羽,扶住前胸,在头部套上黑色头罩使其安定。对凶猛的鸵鸟要特别小心,在捕捉前3-4小时适量喂一些镇静药物。
5. 休产期管理
为了保持雌鸵鸟优良的产蛋性能,延长其使用年限,需强制休产。一般掌握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1月份为休产期。休产期开始时,雌雄鸟分开饲养,停止配种,停喂精料5天,使雌鸵鸟停止产蛋,然后喂以休产期饲料。
6. 运输管理
种鸵鸟运输前须减料停产,确保运输时输卵管中无成熟的蛋。运输前3-4小时停喂饲料,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食盐和镇静剂,以防止应激反应。运输季节以秋、冬、春季为宜,最好选择夜间进行。运输工具和笼具要消毒,笼具要求坚固通风,顶部加盖黑色围网。运输过程中随时观察鸵鸟动态,长途运输注意定时给水。保持车内通风良好,对燥动不安的鸵鸟戴上黑色头罩。
通过以上对鸵鸟产蛋期饲养管理的详细介绍,相信养殖户们对如何提高产蛋率和鸵鸟的健康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鸵鸟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调整饲养管理策略,才能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关于鸵鸟产蛋期饲养管理,关注蛋鸡健康与产蛋效率。的内容已经结束,现在转向产蛋期蛋鸡高效养殖策略。
科学分群,提升产蛋效率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合理分群是确保产蛋效率的关键。以某养殖场为例,该场采用科学分群方法,将蛋鸡分为多个小群,每群20-30只。这种分群方式有助于减少鸡群间的争斗,降低应激反应,从而提高产蛋率。据数据显示,采用这种分群方法的鸡群产蛋率比传统大群饲养方式提高了5%以上。
精准营养,助力健康产蛋
产蛋期的蛋鸡对营养需求较高,精准的饲料配方对于维持其健康和产蛋至关重要。某养殖户通过聘请专业营养师,为产蛋鸡定制了专门的饲料配方。该配方中增加了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D、E等,有效提升了蛋鸡的产蛋性能和蛋壳质量。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营养配方的鸡群,其产蛋率提高了8%,且蛋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环境调控,创造舒适产蛋环境
产蛋期蛋鸡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于提高产蛋率至关重要。某养殖场在产蛋鸡舍安装了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确保鸡舍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结果显示,该养殖场的产蛋率提高了10%,蛋品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疾病预防,保障产蛋稳定
疾病是影响蛋鸡产蛋率的重要因素。某养殖场建立了完善的疾病预防体系,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并对蛋鸡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养殖场还配备了专业的兽医团队,对蛋鸡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通过这些措施,该养殖场的产蛋率稳定在95%以上,蛋品质也得到了保证。
未来展望:智能化养殖助力产蛋效率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养殖已成为蛋鸡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蛋鸡养殖的全面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产蛋效率。例如,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鸡群动态,及时调整养殖策略;通过智能喂料系统,可以根据鸡群的营养需求自动调整饲料配比,实现精准营养供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化养殖将为蛋鸡养殖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