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防控失败案例分析:30多窝流产
猪丹毒,这个听起来有些古老的名字,在养殖户中却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曾经沉寂多年的猪丹毒,因为长期防疫疏忽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频发, 成为养殖业的噩梦。这不,就在重庆、湖南、广西、四川、江西、湖北等地,猪丹毒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的趋势,让不少养殖户叫苦不迭。
就像一个瓶子,如果长时间未打开,里面难免会有沉淀、发霉、异物,甚至发臭。同样的,猪场的管理如果疏于防范,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养殖场看到,他们的疫苗瓶子瓶塞松动,瓶身破裂,甚至还有一些不明来源的疫苗。这种情况下,你还敢用这样的疫苗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好的疫苗是防控猪丹毒的关键。在使用灭活疫苗之前,一定要将其置于室温2小时左右,这样才能够确保疫苗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小步,更关键的还是要做好整体的防控工作。
理想淘汰率 | 防控工作重点 | 防控方案 |
---|---|---|
35%-40% | 驱虫和防控猪丹毒 | 伊科拜克五体投地方案 |
—— | 使用肾安等药物 | —— |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东地区某1000头母猪场遭遇了猪丹毒的严重打击。起初,只是肥猪栏出现几头猪丹毒的典型症状,养殖户们以为这只是小问题,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养殖户们紧急购买了猪丹毒疫苗进行全群普免。然而,在免疫后的第3天,怀孕母猪开始出现流产,产房母猪也出现了死亡的情况。整个过程中,30多窝母猪流产,30多头母猪死亡,损失惨重。
这样的案例让人痛心,也让人深思。为什么猪丹毒防控会失败?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案例分析
1. 定期检测,了解猪场流行病原,抓住主要矛盾。
2. 面对猪丹毒与其他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加大诊断和防治难度,切勿盲目接种疫苗。
3. 注射细菌性疫苗时,注意剂量,避免产生副反应。
临床症状
急性型:突然发病,有时急性死亡。精神高度沉郁,不饮不食,体温40-42℃,高烧稽留3-5d,部分猪可表现颤抖,当接近时表现愤怒,并走开伴有尖叫,走路表现僵硬,停下后快速躺下。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附有粘液,随着病程发展,会出现腹泻,有时带血液,小猪更明显。
亚急性型:病程1-2w,病初体温在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渴、便秘,有时出现呕吐,发病后2-3d在身体许多部位皮肤,特别是颈部胸侧,背部,腹侧四肢等处出现方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初期疹块指压褪色,后期变为紫黑色。
慢性型:通常由急性或亚急性型变为慢性型,但也隐性发病。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猪只消瘦,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慢性浆液性纤维性关节炎、慢性疣状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前二者往往同时在病猪上发生,皮肤坏死多为单独发生。
推荐免疫程序
免疫途径:口服或肌肉注射,口服剂量加倍;
免疫方法:母猪普免或全年跟胎免疫春秋防普免2次;小猪断奶后半个月接种1次,1个月以后再接种1次;
免疫剂量:无论猪只大小1头份/次。
注意事项
1. 猪丹毒弱毒苗使用时,最好至少在接种菌苗前的7d和接种菌苗后的7d内停止使用抗生素药物。
2. 发生猪丹毒猪场不建议立即使用疫苗接种,首选青霉素类药物控制。
3. 口服法免疫接种时,忌用热水、热食,和疫苗混合使用的饲料及水禁忌偏酸,不能用酸败和发酵饲料。
4. 疫苗与饲料混合时可采用逐步混匀方式,即可用喷壶将疫苗喷洒在少量饲料后拌匀,再将混有疫苗的饲料均匀混合在所需用量饲料中混匀。
5. 猪必须空腹食用疫苗,最好在清晨饲喂,使用疫苗后需经30min方可常规喂食,以保证疫苗免疫效果。
6. 目前,猪场发病大多为猪丹毒与多种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对症治疗的同时考虑对因治疗。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猪丹毒防控的困境,也看到了养殖户们的无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加强猪丹毒的防控工作,减少养殖业的损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