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饲养,优化管理
母猪配种后的胚胎存活与影响因素
在母猪配种后,其排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然而,并非所有受精卵都能成功发育成小猪。据统计,母猪每次发情排出的卵子中,仅有约一半能在分娩时成为活仔猪。在母猪配种后的第三周,约有30%-40%的胚胎死亡,此后仍可能发生少量胚胎死亡。影响胎儿存活的因素众多,遗传原因导致的胎儿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不良的饲养环境、营养及管理因素也会增加胎儿死亡的风险。
饲养环境对胚胎存活的影响
高温和低温都会降低胚胎存活数。在32℃左右温度下饲养的母猪,在配种后25天的胚胎数比在15℃下饲养的母猪约少3个。因此,夏季应采取措施降低母猪舍的温度,保持凉爽。对于猪场母猪圈舍保温差、采光不好、寒冷季节圈舍内阴冷潮湿甚至结冰的情况,应加强保温措施。在冬季,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抵御寒冷,这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容易导致流产。
饲料与管理对胚胎存活的影响
怀孕母猪每天喂两次湿拌料即可。开产前7天要进入产房。进入产房后,每天喂三顿,不定量,让其吃饱,并供给充足的饮水。在母猪怀孕期间,饲料要稳定,不要频繁更换。频繁更换饲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保证怀孕母猪有正常膘情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把怀孕母猪单栏饲养。如条件不具备,则应把体格大小相近的母猪放在同一圈内饲养。母猪体格差别较大时,会出现强欺弱、大欺小的情况,个大的强壮的吃得多,个小的弱弱的吃不上。有此现象时应及时调圈。母猪过肥或体况不好都会影响胎儿发育,增加死胎和弱仔。瘦弱母猪在产仔后往往泌乳不足,影响小猪生长,仔猪成活率低。怀孕母猪单栏饲养可以防止母猪争食,但母猪使用寿命会受影响。
科学饲养,优化管理,助力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养殖过程中,科学饲养和优化管理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生态环境的关键。通过改善饲养环境、调整饲料营养、加强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胚胎存活率,降低死胎和弱仔率,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养殖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权威数据支撑
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通过科学饲养和优化管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胚胎存活率提高了约10%,死胎和弱仔率降低了约15%,养殖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实用解决方案
1优化饲养环境:保持母猪舍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加强保温措施,防止寒冷季节圈舍内阴冷潮湿。
2调整饲料营养:根据母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保证营养均衡。
3加强管理措施:实施怀孕母猪单栏饲养,防止母猪争食;加强猪场环境卫生管理,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通过科学饲养和优化管理,我们相信,我国养殖产业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这一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