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识别猪群蓝耳病症状,确保养殖安全

猪蓝耳病症状识别与养殖安全

猪蓝耳病感染后,由于继发感染的影响,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共同症状是发热,体温达到40.0~41.5度,体表皮肤发绀、出血。皮肤严重发绀时呈蓝紫色,耳部发绀呈蓝紫色的频度最大,因此,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又被称为“蓝耳病”。体表皮肤发绀、出血是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症状阶段,一般表现为以下五种情况:

识别猪群蓝耳病症状,确保养殖安全

1. 毛囊出血

毛囊出血常见两种情况:一种是出血点密布全身,针尖大,不会扩大,若病情好转,出血点会逐渐消失。另一种是患猪皮肤、特别是颈部和背部皮肤密布铁锈色或蓝紫色出血点。

2. 保育-生长猪

发病常突然出现厌食,体温升高达40.0~41.5度,出现眼眶浮肿,发绀呈蓝紫色,吻突发绀呈蓝紫色,耳发绀呈蓝紫色的三蓝现象。

3. 哺乳仔猪发病

哺乳仔猪发病往往是经胎盘感染后生下的弱仔。这种弱仔多在产后24小时死亡,不死的3~4天后就出现毛焦、消瘦、鼻唇干燥、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发抖、四肢做游泳状姿势、蹄边发绀呈蓝紫色、站立不起、拉稀、无力吸乳,死亡率高。

4. 阴囊出血

阴囊出血是公猪最常见的症状。阴囊皮肤刚开始出血时是密密麻麻的淡血点,远看似淡血斑,随之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变为蓝紫色,再进一步发展蓝紫色出血灶坏死、干固、硬结,类似蓝紫色球形结痂。

识别猪群蓝耳病症状,确保养殖安全

5. 粒状出血

这种出血先是菜籽粒大,逐渐增大到芝麻粒大乃至绿豆大,最后增至指头大小,边增大边成蓝紫色,到了指头大就坏死、干固、硬结,最后成为一个个蓝紫色凹陷的瘢痕。

解决方案与生态保护

针对猪蓝耳病的防控,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案:

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传播。合理搭配饲料,提高猪群免疫力。

识别猪群蓝耳病症状,确保养殖安全

2. 严格隔离与消毒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防止疫情扩散。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3. 引进健康猪苗

从无疫区引进猪苗,降低感染风险。对引进的猪苗进行严格检疫。

4.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健康的双赢。例如,推广绿色饲料、生态养殖模式,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预测与验证

根据权威数据,猪蓝耳病在我国养猪业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蓝耳病的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我们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6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