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产热散热平衡原理:解析肉鸡如何通过调节体温
哎哟,各位养殖小能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咱们家的小宝贝——肉鸡,它们是如何在炎炎夏日和寒冷冬季里,保持体温不失调,活力满满地生长的。别看它们个头不大,但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呢!
咱们得知道,那些还没出壳的小家伙,还有刚出壳的小雏鸡,它们是没有能力自己调节体温的。我们通常把这类动物叫做“冷血的变温动物”,也就是说,它们的体温会随着鸡舍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咱们怎么检测小雏鸡的体温呢?通常是通过直肠温度来测量的,健康的雏鸡直肠温度一般在40.2-40.5摄氏度之间哦。
到了5日龄左右,小雏鸡的体温会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大概会升高到41-41.5摄氏度左右,然后就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等到10日龄的时候,小雏鸡就完全变成了恒温动物,也就是说,它们自己会产生热量,并且能够调节体温了。
那么,肉鸡体内的热平衡是怎么维持的呢?其实,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体内产热和散热量。肉鸡能在各种逆境中生存和繁衍,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一套生理和行为调节机制,能够有效维持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平衡。
在不断变化的热环境条件下,鸡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通过体热调节实现的。这里有个概念叫“等热区”,简单来说,就是肉鸡的代谢率最低,只需要通过非蒸发性物理调节就可以维持体温恒定的环境温度范围。
肉鸡的等热范围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日龄、饲料营养水平、以前温度习服状况、鸡舍条件、隔热性能以及行为等。即使是同日龄的鸡群,它们的等热区也可能不同,也就是说,上限和下限临界温度可能会因为上述因素而升高或降低。
最近,和一些养殖成绩好的场长交流,他们告诉我一个经验:夏季肉鸡的目标温度曲线走上限温度,冬季则走下限温度。这其实是有道理的。夏季温度曲线走肉鸡温度舒适区的上限,可以提高鸡群在夏季高温高湿时间段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在鸡群前期通过走温度舒适区上限,加大了肉鸡自己等热区范围,提高了肉鸡可适应的上限临界温度。
同样的道理,冬季,我们走鸡群温度舒适区偏下区域,让肉鸡从小适应鸡舍温度偏舒适区下。后期温度曲线设置为肉鸡的生长温度,而不是舒适温度。慢慢锻炼鸡群扩大自己的适应的等热区下限温度。
肉鸡可以通过行为和生理调节体热平衡,也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量。当肉鸡在比自己下限临界温度还低的环境中时,由于肉鸡体表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变大,动物向环境的散热量增加,此时动物体内代谢增强,增加产热量以补偿向环境传递而损失的热量。这种化学调节的结果将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同时肉鸡通过聚堆、缩颈等物理行为调节减少散热量。
鸡体内的热量主要来自于饲料。胃肠中的饲料在被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热量,营养物质在参与鸡体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
只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并保持体重不变的情况下的产热量称为维持代谢产热,维持代谢产热量又包括基础代谢产热量和活动产热量。因此,鸡的产热环节主要包括基础代谢产热、活动产热、生产产热以及热增耗。
在实际生产中,肉鸡的维持需要对能量的使用具有优先权,只有当肉鸡的所有维持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剩余的能量才能被肉鸡用于增加体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