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研发新技术,使生菜种植更易高产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新鲜的蔬菜是不可或缺的健康之源。而在这背后,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近日,北京农学院成功研发出一套生菜种植新技术,使得生菜种植更加高效、高产,为市民餐桌带来了更多新鲜、安全的生菜。
生菜种植的挑战与机遇
生菜作为常见的叶类蔬菜,其种植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生菜种植方式往往受限于土壤、气候等因素,产量难以提升。只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这些挑战逐渐被攻克。
技术名称 | 主要作用 | 效果 |
---|---|---|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 提高水分利用率 | 节约水资源,提升生菜生长速度 |
生物防治技术 |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 保证生菜品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智能温室技术 | 实现精准控制生长环境 | 提高生菜产量,缩短生长周期 |
新技术带来的效益
- 提高生菜产量:通过新技术,生菜的亩产量可达到2000斤至3000斤,远高于传统种植方法。
- 保证生菜品质: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生菜的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 降低生产成本: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菜的生产成本,使得生菜的价格更加亲民。
在推广过程中,北京农学院还注重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确保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生菜种植新技术的成功研发,为我国蔬菜种植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北京农学院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为我国蔬菜种植产业提供更多创新技术,助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生菜专家的执着追求:让生菜成为北京餐桌上的常客
生菜专家们近20年来不懈地攻坚克难,终于让这个曾经零星种植的稀有蔬菜在北京落地、生根、开花。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生菜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健康佳肴。
为了让北京市民吃到更多新鲜、便宜、安全的蔬菜,范双喜团队先后培育出适合北京及周边区域种植的优质生菜品种“北生1号”“北生2号”和散叶生菜品种“北散生1号”“北散生2号”。这些品种适宜于北京春大棚和春夏露地栽培,亩产能达到2000斤至3000斤,具有产量高、优质安全的特点。
生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和保鲜问题是制约生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攻克了生菜病害防治技术和保鲜技术难题,保证了鲜食生菜产品安全。
团队针对北京地区生菜病虫发生规律,研发推广农业、生态、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比如,借助太阳能高温处理、太阳能高温蒸汽辅助补热等技术给土壤消毒,减轻病虫害。同时,研发了抑制褐变保鲜技术,延长保鲜期。
该技术的实施使北京市的生菜种植面积由4500亩达到85000亩,总产达20.4万吨,有效解决了北京区域生菜种植难、产量少的问题,实现了北京生菜由零星种植、少数人食用的特菜向优势蔬菜产业、大众化消费的转变。
如今,生菜已成为北京市民餐桌上的常见蔬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健康与美味。生菜种植新科技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更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