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角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危害冬瓜叶片
在冬瓜种植的田野上,冬瓜角斑病如同不速之客,悄然潜入,给丰收的果实蒙上了一层阴影。它主要侵害冬瓜的叶片、叶柄和果实,轻则影响产量,重则导致品质下降。那么,如何应对这场无声的战役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冬瓜角斑病的症状识别
冬瓜角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鲜绿色水浸状的小斑,随后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叶背会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的菌脓,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染病时,会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 ,湿度大时也可见菌脓。果实染病后,会出现水浸状小斑点, 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冬瓜角斑病的病原菌主要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通过叶片或果实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也会导致种子外带菌。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为防治带来挑战。
防治冬瓜角斑病, 要从源头入手,选用耐病品种,从无病瓜上选留种。瓜种可用70℃恒温于热灭菌72小时,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此外,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土壤处理 | 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 |
生态防治 | 保护地冬瓜重点抓好生态防治,方法见霜霉病,须用药时可选粉尘法:喷撒10%乙滴粉尘剂,或5%百菌清或10%脂铜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kg。 |
化学防治 | 根据病情发展,适时喷施农药,如百菌清、代森锰锌等,注意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瓜角斑病的发生率,保障冬瓜的产量和品质。值得注意的是,防治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用药,避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保护生态环境。
冬瓜角斑病是冬瓜种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防治方法,就能有效应对。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冬瓜的丰收保驾护航。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三、防治方法与案例分析
- 选用抗病品种。
- 从无病瓜上选留种子,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 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轮作。
-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并深埋处理。
- 保护地种植时,重点抓好生态防治。
案例分析:在某农业合作社,由于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冬瓜品种,导致冬瓜角斑病爆发。合作社采取了上述防治措施,包括轮作换土、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最终有效控制了病情,减少了损失。
四、未来展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