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鸵鸟雏鸟,需掌握科学饲养方法
一、雏鸟的饲喂
刚出壳的雏鸟并不饥饿,也不采食,因此不应强迫其采食。雏鸟腹中的卵黄提供的营养可以满足48至72小时的营养需求。在卵黄基本吸收后,雏鸟才有饥饿感,试图采食。过早开食有害于消化器官,对以后的生长发育不利。过晚开食会消耗雏鸟的体力,使体重减轻,变虚弱,影响以后的生长和成活。开食应在雏鸟孵出2至3天后,喂给混合精料。开食饲料要湿喂,不能干喂,要用水把粉料拌成湿料,放入1至2周龄的雏鸟,引导雏鸟开食。雏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可很快学会采食。开食时要注意使每只雏鸟都吃到食料。
开食1周以后,混合精料可不再拌湿,因长期喂湿料容易导致雏鸟消化不良,可喂给干而破碎的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的饲喂要定时定量,不能让其自由采食,否则会诱发雏鸟的卵黄囊炎,引起便秘或腹泻。一般雏鸟每天精饲料的喂量应占体重的1.5%至3.0%,以后因为雏鸟的生长而逐渐增加。混合精料每天喂3次,每次的饲喂量为全天喂量的1/3,一般以雏鸟在半小时内采食完为宜。
周龄 | 混合精料喂量 | 青饲料喂量 |
---|---|---|
1周 | 1-1.5% | 2-3% |
2周 | 1.5-2% | 3-5% |
3周 | 2-2.5% | 5-7% |
4周 | 2.5-3% | 7-10% |
除喂给精饲料外,雏鸟还需喂给切碎的白菜叶、莴苣叶、苜蓿叶或三叶草叶、胡萝卜丝等。但要特别注意,青饲料在饲喂前要用清水洗净,展好用清水浸泡5至10分钟,以防青饲料沾有农药,待水干后切碎饲喂。不能喂给茎秆,因雏鸟饲喂茎秆容易造成胃阻塞。可把新鲜的苜蓿扎成捆,叶朝下吊在运动场或鸟舍内,高度与雏鸟的头等高,让雏鸟采食叶子,这样会留下茎秆。饲喂的青饲料一定要新鲜,枯萎的饲料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晚上雏鸟休息后,可以不喂饲料。青饲料一般每日喂4至5次,每次饲喂前要把食槽中剩余的饲草饲料清除干净。要对雏鸟的饲喂量、采食量、食槽中的剩余量称重记录。适当增加青绿饲料的喂量,以防供给精料过多,雏鸟超速生长,引起腿的疾病。
二、外界环境
雏鸟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胆小,喜群居,缺乏自卫能力。如遇外界刺激便精神不安,奔叫不止。所以,在雏鸟的饲养过程中,要创造安静的环境,防止外界刺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抗病力
四、消化
初生雏鸟消化系统不健全,其营养来源于体内残留的卵黄,雏鸟在破壳前由脐带吸收卵黄。卵黄重量达孵化出壳雏鸟体重的1/3,吸收于胃的卵黄可供给雏鸟出壳后4天的营养。但如果这段时间不供给饲料以补充营养,会造成雏鸟体重的减轻。初生雏鸟消化功能不健全,如果让其自由采食,很容易患卵黄囊炎,引起便秘或腹泻。所以,开食料应喂给容易消化的饲料。
五、饮水
雏鸟出壳后,其腹中卵黄残留较多,卵黄中水分占到2/3,所以出壳后48至72小时不会感到缺水。因为雏鸟的呼吸和排泄粪便等损失水分,使体重不断下降,这时就需补充水分。在雏鸟开食前,先给雏鸟饮水,这样可促进雏鸟的肠道蠕动,吸收残留卵黄,排除胎粪,增进食欲,利于开食。初次饮水,水温应在24℃左右,可在水中加B族维生素、葡萄糖等配制成营养液,效果更好。雏鸟一旦开始饮水后,就应保持经常供给清洁饮水,不能断水。以后每天至少要更换水2至3次。每次换水要清洗饮水器,在以后的雏鸟饮水中,每周要加1次0.01%高锰酸钾水,对预防雏鸟的消化道疾病有好处。要注意不让雏鸟饮用雨水。
对养殖鸵鸟雏鸟,需掌握科学饲养方法,确保健康成长。有了认识后,再研究鸵鸟雏鸟养殖: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在鸵鸟养殖中,雏鸟的生理特点对其饲养管理提出了特殊要求。初生雏鸟依赖体内残留的卵黄囊提供营养,但这仅能维持48至72小时。随后,雏鸟需要开始进食,这时应提供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的开食料。值得注意的是,初生雏鸟的消化系统尚未健全,自由采食可能导致卵黄囊炎等问题。
科学饲养管理提升雏鸟成活率
为了提高雏鸟的成活率,科学饲养管理至关重要。以致远农牧业公司为例,他们采用专业的技术团队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不仅确保鸵鸟健康成长,还帮助养殖户拓展销售渠道。此外,公司采用科学的繁殖方法,使雏鸟的成活率高达90%以上。
饲养过程中的关键细节
在饲养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饮水管理:雏鸟出壳后48-72小时内不需要额外饮水,但之后应提供清洁饮水,水温控制在24℃左右,可加入B族维生素和葡萄糖。 - 温度控制:雏鸟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对温度反应敏感。育雏期要严格控制温度,确保雏鸟适应环境。 - 饲料选择:选择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如配合饲料、嫩绿菜叶、青草等。 - 卫生防疫: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提高雏鸟的抵抗力。
未来趋势
因为人们对特种养殖需求的增加,鸵鸟养殖市场前景广阔。未来,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将成为鸵鸟养殖行业发展的关键。同时,加大对雏鸟饲养管理的关注,提高雏鸟成活率,将有助于推动鸵鸟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