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龙虾常见病害与敌害防治,保障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因为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小龙虾病害,已成为养殖户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病害预防、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等方面,为您全面解析淡水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与敌害防治问题。
一、病害预防
1. 清塘消毒:在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入池。外来虾苗需用1~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后再放入池塘。同时,饲料、网具等也要按常规消毒。
2. 保持水质清新:经常冲注新水,或配套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量在每升3毫克以上。每月视情况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使pH值保持在7~8。
3. 科学投喂:以使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为好,做到“四定”投喂。池中有残饲或水质及池底恶变,多是由于投饲过多所致。当水中溶氧低、水质恶化或恶劣天气时,要减少投饲或停喂。
病害类型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细菌性疾病 | 甲壳受到外伤而被多种细菌感染,形成黑褐色斑块 | 改善水质和池塘环境,不受剧烈刺激和免受外伤,着重预防 |
真菌性疾病 | 真菌侵袭螯虾的死卵,形成白毛状的“水霉病” | 试用常规防治水霉病的办法防治 |
敌害 | 鸟类、鱼类、水陆两栖动物、水生昆虫等掠食或伤害螯虾 | 采用音响或视觉干扰来轰吓鸟类;清除鱼类;诱杀或隔绝敌害生物;防除或诱杀、窒杀水生昆虫等 |
以下为部分常见病害的详细描述:
- 褐斑病:虾的甲壳受到外伤而被多种细菌感染,破坏了虾壳的角质层、表皮层和几丁质层,形成甲壳上的黑褐色斑块。
- 败血病:虾的血液和内部器官被细菌感染而出现,这些细菌包括有弧菌、单孢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 水霉病:由于真菌侵袭螯虾的死卵,繁衍增殖而使卵子生为白毛状的“水霉病”。
- 螯虾瘟:这种病由一种真菌感染而起,这种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不高于18℃,当水温高于21℃时,真菌的生长就受到抑制。
在防治病害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丝发黑、发黄:改底+调水+碘制剂消毒。
- 脱壳不遂:补钙+加大饲料投喂量。
- 弧菌病:消毒+调水+改底。
淡水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病害与敌害防治是关键。只有做好预防工作,加强日常管理,才能确保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华中地区,淡水龙虾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病害问题的日益突出。以湖北某养殖户为例,其养殖面积达30亩,由于对病害防控的忽视,曾一度遭遇严重的病害困扰,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 提出了“以防为主”的防控策略。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同时,注重水质的保持,通过冲注新水或增氧设备,确保水体溶氧量充足。此外,科学投喂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导致的水质恶化。
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敌害生物侵害。以下将针对几种常见病害进行详细解析和防治建议。
细菌性疾病:褐斑病
褐斑病是淡水龙虾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虾的甲壳出现黑褐色斑块。防治措施包括改善水质和池塘环境,避免虾体受伤,以及在必要时使用消毒、杀菌剂。
水霉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袭死卵,形成白毛状的水霉。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常规的水霉病防治方法,并在放养虾苗时控制水温,避免真菌生长。
敌害生物:鸟类与鱼类
鸟类如鸬鹚、鸥类,以及鱼类如鲈、鳢、鲶、鳜等,都是淡水龙虾养殖中的大敌。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音响或视觉干扰驱赶鸟类,清除池塘中的鱼类,以及设置围障隔绝水陆两栖动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湖北某养殖户的病害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逐渐恢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害发生率显著下降,从原来的每月10%降至现在的每月1%。
3. 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