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能人引领,创新模式种植竹荪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道路上,竹荪种植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产业,正以其独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创新竹荪种植模式,提升农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能人引领,创新模式种植竹荪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种植模式

地区 种植模式 效益分析
贵州省 林下套作 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福建省 一户一车间 促进有机珍稀特色菌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山东省 寿光新模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案例分析:竹荪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以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为例,该地区充分利用自身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林地资源,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竹荪种植。

目前,该基地已在70余个大棚种植近20万棒竹荪。群众除了每年可以在基地领取土地流转费用和年终分红外,还能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以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扎实乡村振兴。

据基地负责人唐大超介绍,他们是2022年到何家洞乡二井村竹荪种植基地考察、学习竹荪的选址种植、管护、销售等技术的。从今年的收成来看,试种成功,为当地竹荪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挥特色项目带动效应,促进集体群众双增收

竹荪产业作为长宁县特色效益农业的优势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多方不懈努力,我县已探索出林下种植竹荪,玉米、红薯、油菜套作竹荪,果树林下套作竹荪等多种发展模式。

陈嘉龙,2017年被评为“最美封开人”与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2018年创客广东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与广东省农村青年人才乡村旅游领头雁。他带领团队在封开成立公司,承包了10亩竹林地搞竹荪种植,实现了创业梦想。

模式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共筑共赢之路

宝源乡的竹荪种植,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进行种植和管理,农户则负责土地和劳动力。三方协作,共同推动竹荪产业的蓬勃发展。

能人引领,创新模式种植竹荪

种植规模:70余大棚,20万棒,丰收在望

技术传承:学习与实践,提升种植技能

典型案例:陈嘉龙的创业之路

效益提升:让有限的林地发挥最大效益

在水田村麻园、柏木沟、冷竹坪3个村民小组推广种植竹荪40亩,预计实现年产值60余万元。这些数字,不仅展示了竹荪产业的巨大潜力,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7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