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地套种竹荪,多出30万效益
在我国广袤的农业土地上,有一位名叫王兴义的农民,他通过独特的种植方式,将高粱地与竹荪完美结合,不仅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位农民的创新之路。
一、创新种植模式,探索生态农业新路径
2010年下半年,王兴义在古河镇红色社区三组租用了120亩地,开始种植竹荪。只是,他在了解到竹荪种植的品种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高粱地里套种竹荪。
二、经济效益显著,村民收入翻倍
王兴义的套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20亩地种植的高粱,头季收获可达6万斤,产值约10万元;再生高粱又能带来4万元的收入。套种竹荪后,高粱地为竹荪提供遮阴,节约了10多万元的遮阳网费用。此外,地边套种的青豆、豇豆、冬瓜等蔬菜,也为王兴义带来了几万元的收入。
这一套,为王兴义多套出了近30万元的收入。而当地村民也因此受益,地里常年有20名工人做工,采摘竹荪蛋的工钱每斤0.2元,一天采摘500斤。加工厂也有80多名工人,多数是红色村的村民培训后上岗,平均月工资2400元。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王兴义的套种模式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高粱地为竹荪遮阴,有利于竹荪生长;竹荪种植过程中,废菌糠回归土地,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环境。这种互利、资源循环利用的种植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兴义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农民提供了借鉴。
序号 | 成功经验 |
---|---|
1 | 选择合适的套种品种,确保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
2 | 科学规划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
3 |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能。 |
4 | 探索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
王兴义的高粱地套种竹荪模式,为我国农业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相信在更多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将更加繁荣,乡村振兴的目标也将早日实现。
说完高粱地套种竹荪,多出30万效益,如何实现?,继续聊高粱地套种竹荪,增收30万,案例解析。
在古河镇红色社区三组,王兴义不仅实现了个人农业收入的显著增长,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他通过高粱地套种竹荪,成功地将120亩土地的年收入提升至30万元以上。
因地制宜:古河镇党委政府助力套种新模式
竹荪加工:从种植到加工,产业链延伸
王兴义主要加工竹荪和竹荪蛋,他深知拥有自己的基地对于增加产值和带动农户的重要性。从2009年起,他每年都会更换一个乡镇种植竹荪,但直到套种模式的出现,他都没有尝试过套种。
经济效益与生态修复:套种模式的双赢效应
套种竹荪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有助于生态修复。例如,竹林套种竹荪技术能有效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菌田矛盾,实现菌林互补。在王兴义的种植模式下,每亩林地还能增收3万元。
增收实例:120亩地多套出30万元效益
可持续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共同致富
为了降低种植竹荪的成本,王兴义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共同发展,充分发挥竹林的最大经济效益。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当地林农增收致富,还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展望:更多套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