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鱼养殖中,人工催产技术旨在提高繁殖效率
作者:花田墨客•更新时间:20小时前•阅读4
泥鳅,作为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品种,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只是,泥鳅的繁殖效率一直是制约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工催产技术在泥鳅养殖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繁殖效率提供有力支持。
一、泥鳅养殖人工催产技术概述
人工催产技术是利用药物刺激泥鳅亲鱼产生排卵和排精的现象,从而实现人工繁殖的一种方法。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繁殖周期短、成活率高等优点,是提高泥鳅繁殖效率的重要手段。
催产药物 | 剂量 | 适用对象 |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100~200 IU/尾 | 雌鳅 |
垂体 | 0.5~1.0 mg/尾 | 雄鳅 |
1. 提高繁殖周期:传统繁殖周期一般在4-6个月,而人工催产技术可以将繁殖周期缩短至1-2个月,大大提高了繁殖效率。
某养殖户在2018年采用人工催产技术进行泥鳅繁殖,与传统繁殖方法相比,其繁殖周期缩短了50%,受精率提高了20%,孵化率提高了15%。通过应用人工催产技术,该养殖户的泥鳅产量提高了30%,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泥鳅人工催产技术,主要是通过注射激素来刺激泥鳅产卵,从而实现高效繁殖。具体操作过程中,选择成熟度较好的雌雄泥鳅,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注射。雌鱼剂量为每克体重204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注射方法为背鳍基部肌肉1次注射,注射时间最好在12:00~13:00,人工授精时间刚好安排在后半夜。
孵化技术:打造优质苗种
人工催产后的泥鳅,受精卵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孵化。一般而言,受精卵在20~28℃的水温中都能孵化,最适水温为25℃。孵化过程中,水质要求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mg/L。通过优化孵化技术,可显著提高孵化率。
苗种培育:助力泥鳅健康成长
在苗种培育阶段,需要为泥鳅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具体操作如下:
- 蚤种培养池:在苗种培育池的边上建一个蚤种培养池,以提供泥鳅苗的天然饵料。
- 投喂管理:在苗种培育期,鳅苗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每天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为鳅苗增加饵料,并投喂配合饲料,如麦麸、豆渣、米糠等。
- 日常管理:定期清洗饵料台,做好饵料台、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药,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逸。
未来展望: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发展
泥鳅人工催产技术的应用,为泥鳅养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技术的不断革新,相信未来泥鳅养殖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