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莴苣产量和品质
莴苣,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其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莴苣灰霉病,这种常见的病害,却对莴苣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莴苣灰霉病的方方面面,包括其症状、成因、防治策略等,助您守护莴苣的健康成长。
莴苣灰霉病的症状
莴苣灰霉病主要侵染莴苣的叶片、叶球、肉质茎等部位。在苗期,病害通常从近地面的茎基部和下部叶片开始,初期表现为水渍状,随后逐渐变为褐色,病部多呈轮纹半圆形,后期变软腐烂。在成株期,病害多始于近地表的叶片中脉,初期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腐烂斑块,并迅速向内叶 ,形成大型“V”形或半圆形病斑。
莴苣灰霉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 Pers.ex Fr.侵染引起。病菌为弱寄生菌,主要以菌核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抗逆力强,自然条件下经138天仍可萌发。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遇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衰弱的、枯死的组织及伤口等处侵入,待获取营养后再向健康组织 。病菌借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加强管理
合理密植,防止种植过密,影响光照;适当控制浇水、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每7~10天一次,连用1~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另外,保护地可喷撒6.5%甲霉灵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1千克,或用45%百菌清等烟剂熏蒸防治,用量为每亩标准大棚每次250克。
清除病源
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拉秧后及时清洁田园,并注意农事操作卫生,防止传病。
案例分析
在某莴苣种植基地,由于连续阴雨天气,莴苣灰霉病发生严重,导致部分莴苣叶片黄化枯死、茎部腐烂。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如加强管理、药剂防治、清除病源等,有效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提高了莴苣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要点 | 具体措施 |
---|---|
加强管理 |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浇水、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 |
药剂防治 |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每7~10天一次,连用1~3次。 |
清除病源 | 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
莴苣灰霉病的出现,往往与低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2至5月为发病高峰期。莴苣感病生育期主要集中在苗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尤其需要加强防范。
病害成因与传播途径
莴苣灰霉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经验,优化防治策略。在未来的莴苣种植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为莴苣种植提供坚实的保障。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在莴苣种植过程中,如遇到灰霉病问题,请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上方法,以期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