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建养殖池,如何兼顾水稻生长与水产养殖
在广袤的田野上,稻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宝地,也成为了水产养殖的新天地。只是,如何在保证水稻生长的同时,实现水产养殖的高效发展,成为了现代农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实践案例:稻田泥鳅养殖的探索
2011年,卢朝建在汉场坝村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养殖泥鳅。他发现,泥鳅在稻田中能够辅助呼吸,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虫害的幼虫和稻花等为食。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了土壤,其粪便又可作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大米的质量。
卢朝建还尝试了在稻田中央挖出长形的小池,上面盖尼龙网,既防止泥鳅逃走,又防止鸟吃泥鳅苗。这种做法既保证了泥鳅的养殖,又不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影响。
成都市利腾种植合作社与专家共建了100亩“稻田高位池”稻渔综合种养内循环生态养殖基地。该模式使高位池和稻田形成一个良性的内循环体系。在稻田旁配备圆形养殖池,利用圆形养殖池水体旋转流动的向心力作用,将水产养殖的粪污收集到池底中心,通过水流的带动,排放入稻田,作为水稻生长的生物肥料。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实现了水产养殖的高效发展。据卢朝建介绍,套养田块的产量比纯养殖泥鳅增产30%,加上种出的粮食销售价比以前贵了30%,这样一来,每亩田增收1000多元。
技术支持:内循环3.0设备系统
内循环3.0设备系统是一种低碳、生态、高效、健康的循环水水产养殖模式。它通过对水稻田2% ~5%的面积进行标准化循环流水池改造作为集约化精养区域,其余95% ~98%作为水质净化区域。通过这种模式,2%面积的精养区产量可达甚至超过100%传统池塘面积产量。
稻田养殖是一种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创新生产模式。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水稻生长与水产养殖的双赢。本文通过实践案例和技术支持,为您提供了稻田养殖的创新解决方案。
案例名称 | 地点 | 养殖品种 | 产量提升 |
---|---|---|---|
汉场坝村泥鳅养殖 | 汉场坝村 | 泥鳅 | 增产30% |
成都市利腾种植合作社稻田高位池 | 成都市 | 多种鱼类 | 增产30% |
简单了稻田里建养殖池,如何兼顾水稻生长与水产养殖?,现在展开稻田养鱼,共荣共生新实践的话题。
在广袤的稻田里,一场生态农业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这里的农民不再只是简单地种植水稻,而是开始尝试稻鱼共生的养殖方式,这不仅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更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的新途径。
以郭海松等的研究为例,青田稻鱼系统的每一环节都被细致地研究,而谷婕等人的研究则揭示了稻鱼系统中水稻产量的构成。只是,传统的泥鳅养殖模式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防逃和防偷措施,每年都会有近一半的泥鳅损失。
破局之道:稻田高位池的创新模式
尽管鱼稻共生模式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在实践中,稻与鱼之间也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如浅灌晒田与养鱼的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合理处理,例如在稻田里建水泥池,设防逃倒檐等。
稻田养鱼作为一种新的通用生产模式,不仅节约土地和饲料,还能增产稻谷。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模式优化,相信稻田养鱼将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