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种植:如何从一株嫩苗种出致富之路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和土壤条件,科学育苗和定植,合理的田间管理和采摘,本文详细介绍了茭白种植技术,相信能够助您成功种出丰收的茭白。
一、选择种植茭白的地区和土壤条件
一般来说茭白种植每一行的距离在八十公分左右,每株的距离在六十公分左右,进行同等的行距来种植,要确保每亩地有一千二百株的种苗。其实茭白...
茭白种植:从选地到丰收的全程解析
步骤 | 内容 | 注意事项 |
---|---|---|
选地 | 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 | 避免低洼易积水、土壤贫瘠的区域 |
土壤处理 | 深翻土壤,施足底肥 | 确保土壤松软,有利于根系生长 |
育苗 | 选择健康种苗,适时播种 | 注意防治病虫害,保证种苗质量 |
定植 | 按行距、株距进行定植 | 避免种植过密或过稀,影响产量 |
田间管理 | 适时施肥、浇水、除草 | 根据茭白生长情况,合理调整管理措施 |
采摘 | 适时采摘,保证茭白品质 | 避免采摘过晚,影响茭白口感 |
依托上排湾家庭农场,发展“茭白+小龙虾”高效模式,排湾村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让排湾村民尝尽了甜头。“种植茭白可以卖到合作社,农闲时到家庭农场打工,也能增加不少收入呢。”排湾村二组71岁村民聂贻荣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名气,壮大基地规模,2014年6月,合作社正式注册“湖美佳农业”商标。同年8月,注册成立上排湾家庭农场,采用标准种植、统一销售方式,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充分借鉴我市“虾稻共作”、“虾藕连作”的成功模式,大胆发展“茭白+小龙虾”的高效模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将往年稳产都难以保障的低产田瞬间变成了亩均产值近万元的高产田,亩平收益是单纯种植水稻的4倍以上。目前上排湾家庭农场有员工70余人,生产基地400余亩,注册资金近千万元。
从园林技术工到茭白种植大户,从只身在杭州打拼到带领乡亲父老增收致富,邓小华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茭白事业的开阔道路,托起茭白“致富梦”。
浙江黄岩的茭农在茭白种植上,还采用了一种畦沟对换的种植方式,也就是在同一田块种植茭白,每年整地移栽时把上一年茭白田的沟改为畦,把茭白田的畦改为沟。这种方式结合其它肥水管理措施,在黄岩当地一些田块连续种植茭白近十年,茭白同样没有明显的减产,品质不下降。
村民要致富,集体经济要壮大,村里要发展,怎么办?种高效稻、发展养殖业……为了尽快摆脱贫困的帽子,村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却均以失败告终。无情的现实将村民们一个个致富的梦想击碎,也让村“两委”一班人倍感压力。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茭白的种植技术及如何选种。很多种植茭白的农户来说。
双季茭白种植其实很简单。虽说种茭白赚钱,但是掌握种植技术是关键,这种水生蔬菜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主产区在浙江,目前在湖北的潜江、洪湖、公安等长江湖地一带都有种植。
“去年还只是第一年尝试,30亩田就收获了十万多斤茭白,纯收入将近12万元。”张凤娇笑着说。
茭白产量高,肉质特鲜嫩、脆甜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茭白种植关键技术介绍如下:在选定的种株中做上标记,在茭白采收结束后的9月份剪秆扦插或分墩种植育苗。
如今,种植茭白、到家庭农场打工已经成为村民们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将在全村推广‘茭白+小龙虾’高效模式,加强本村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同时抓好村容村貌整治,让排湾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张永梅说。
张永梅告诉记者,排湾村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基础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村弱民贫一直是困扰该村发展的一大问题。
排湾村地处渔洋镇大小苏湖之间,包括4个村民小组、187户、1120人,由于地势低洼,过去这里是典型的“水袋子、虫窝子”,农作物种植以传统作物为主,农业基本“望天收”。说起该村的转型之路,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梅感慨良多。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当时作为致富带头人的我和几个村民外出考察新型种植养殖经济作物,在浙江发现了低产田茭白种植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回来...
“我们这里地势太低了,下雨就淹,雨停就旱,大部分农田属于低产田,稳产丰收难以保障。”该村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张孝云介绍说。
了解了茭白种植:如何从一株嫩苗种出致富之路?,现在聚焦于茭白种植:嫩苗变金条,致富新路径。
茭白分为秋产单季茭和秋夏双季茭,两者均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长江流域的单季茭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进行分墩定植,而双季茭则可以分春秋两季进行种植。春栽茭白在谷雨前完成,这样能够保证茭白的产量和质量。
三、上排湾家庭农场:茭白+小龙虾,高效模式引领致富新风尚
四、邓小华的茭白梦:从园林技术工到种植大户
五、黄岩茭农的智慧:畦沟对换,持续高产
六、排湾村的蜕变:从低产田到高效田
八、茭白种植的未来展望: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