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雏鹅养殖中常见误区:忽视鹅苗早期保温

在鹅的养殖过程中,小鹅苗的成活率一直是养殖户关注的焦点。然而,许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忽视鹅苗早期保温是导致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雏鹅养殖中常见误区:忽视鹅苗早期保温

一、忽视鹅苗早期保温的误区

1. **误区一:认为鹅苗耐寒能力强**

许多养殖户认为鹅苗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因此在早期养殖过程中忽视了保温措施。实际上,鹅苗的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低温环境下容易感冒、生长缓慢,影响成活率。

育雏舍的温度应根据鹅苗的日龄进行调整。一般来说,1-7日龄的鹅苗,育雏舍温度应保持在25-28℃;7-14日龄,温度可降至22-25℃;14日龄以后,温度可降至18-22℃。

保温设备包括保温伞、保温灯、保温毯等。保温伞和保温灯可以提供稳定的温度,保温毯则可以用于地面保温。使用保温设备时,要注意设备的摆放位置和高度,确保鹅苗能够均匀受热。

在保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育雏舍内空气新鲜。通风时间应根据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整,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鹅苗健康。

三、案例分析

鹅苗早期保温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养殖户应充分认识保温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确保鹅苗健康成长。

误区 措施 效果
忽视鹅苗早期保温 合理设置育雏舍温度,使用保温设备,加强通风换气 提高鹅苗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一、科学饮水开食,奠定健康成长基础

在鹅苗的成长过程中,首次的饮水和开食至关重要。小鹅出壳后,应立即给予饮水,通常使用0.03%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复合维生素水溶液,随后才进行开食。这种顺序不仅有助于鹅苗消化系统的适应,还能提升其免疫力。

雏鹅养殖中常见误区:忽视鹅苗早期保温

二、强化防疫意识,规避疾病风险

雏鹅由于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防疫工作不容忽视。一些养殖户错误地将鸡的治疗方法应用于鹅,导致病情控制不当,甚至产生耐药性和药物中毒。正确的做法是,雏鹅发病后,应及时确诊并针对症状进行治疗,遵循疗程,合理选药,避免药物滥用。

三、关注育雏舍环境,保持适宜温湿度

四、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鹅是草食性水禽,虽然以食草为主,但并非所有草都能食用。鹅的消化道较长,但消化粗纤维的能力有限。因此,雏鹅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应超过6%。同时,应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避免单一饲料导致的营养不足。

五、优化光照管理,降低应激反应

光照对雏鹅的新陈代谢和食欲有重要影响。初期应实行24小时光照,随后逐渐减少,直至自然光照。合理的光照强度和布局有助于减少雏鹅的应激反应,促进其健康成长。

六、避免随意开水与开食,防止消化不良

雏鹅的开水和开食顺序不当,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出壳后24-36小时内进行,确保雏鹅在饮水后有寻找食物的表现时再进行开食。

为了保温和降低成本,一些养殖户会增加饲养密度,但这可能导致空气污浊,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通风换气是确保雏鹅健康的关键。

八、重视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工作

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应定期打扫育雏舍,使用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确保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对粪便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7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