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斑纹病是山药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山药,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品质和产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益。然而,山药斑纹病这种真菌性病害,却成了山药种植过程中的“拦路虎”。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种病害。
一、山药斑纹病症状及危害
山药斑纹病,又称山药白涩病、山药柱盘孢褐斑病,主要侵害山药叶片,严重时也会侵害茎蔓。叶片初期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边缘不明显,逐渐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四周变褐色,中心部分浅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穿孔枯死,严重影响山药的品质和产量。
山药斑纹病的病原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1-2天潜育,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该病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发生重,一直延续到收获。湿度大、多雨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 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
3.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4. 从6月初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案例分析
某山药种植户,2019年种植的山药因斑纹病导致产量损失约30%。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2020年该种植户的山药产量恢复至正常水平。
山药斑纹病是山药种植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了解其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对于保障山药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病害名称 | 症状 | 传播途径 | 防治方法 |
---|---|---|---|
山药斑纹病 | 叶片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严重时叶片穿孔枯死 | 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通过风雨传播 | 实行轮作、清除病残体、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喷洒农药 |
山药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丰富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山药斑纹病的出现无疑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种病害不仅影响山药的外观,更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下面,我们将深入剖析山药斑纹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针对山药斑纹病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轮作: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山药,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 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肥料,避免氮肥过多,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在江西省某地,由于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山药,导致山药斑纹病的发生严重。经过调查,当地农户采取了以下措施:实行轮作制度,清除病残体,合理施肥,并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地区的山药斑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随着山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山药斑纹病的防治研究也日益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新技术的应用,山药斑纹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有效,为山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