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孵化过程中出现水霉,需及时处理以防止疾病传播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孵化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然而,水霉病的出现往往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困扰。水霉,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病原体,却能在短时间内对整个孵化池的鱼卵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泥鳅孵化过程中的水霉病,以及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
水霉病的成因及症状
水霉病是由水霉属的丝状真菌引起的,它主要侵染鱼卵和刚孵化的鱼苗。水霉病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孵化用水不达标、孵化环境不适宜、鱼卵本身健康问题等。
成因 | 描述 |
---|---|
孵化用水不达标 | 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或病原体,导致水质恶化。 |
孵化环境不适宜 | 水温过低、水质不稳定、光照不足等。 |
鱼卵本身健康问题 | 受精卵本身存在缺陷,抵抗力弱。 |
水霉病的症状表现为鱼卵或鱼苗体表出现白色棉絮状物,逐渐蔓延至整个身体,导致鱼苗死亡。
预防措施
预防水霉病的关键在于做好孵化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水质管理、水温控制、消毒工作等。
水质管理
孵化用水应保证清洁、无毒、无污染。可以使用沉淀剂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提高水质。
水温控制
孵化水温应控制在18℃-28℃之间,最适宜水温为20℃-25℃。水温过低或过高都容易引发水霉病。
消毒工作
在孵化前,要对孵化池、孵化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聚维酮碘、复合碘等。
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水霉病,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提高水温至28℃以上,可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同时,可以增加水的流动性,减少水霉的附着。
可以使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或小苏打溶液对患病的鱼卵进行浸泡,或者使用孔雀石绿等消毒剂进行全池泼洒。
水霉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一大隐患。通过做好预防工作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
水霉病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孵化用水质量不佳:如果孵化用水中存在水霉,或者消毒工作不彻底,就很容易导致水霉病的发生。 2. 鱼卵受精率低:受精率低的鱼卵在死亡后,更容易感染水霉,并迅速扩散感染周围的正常鱼卵。 3. 水质管理不善:水质恶化、溶解氧不足,都会增加水霉病的风险。
某渔场总面积30余亩,主要以泥鳅养殖为主。在孵化过程中,该渔场曾遭遇水霉病的爆发,导致大量鱼卵死亡。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最终成功控制了病情。具体措施包括: 1. 对孵化池和孵化用具进行全面消毒。 2. 使用孔雀石绿溶液对鱼卵进行浸洗。 3.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更换新水,确保水质清新。 4. 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水霉的鱼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