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鱼塘增氧七招,针对低氧环境

在养殖行业中,鱼类的健康生长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水体溶氧量。以下七招,将助您有效应对低氧环境,提升鱼塘水体溶氧量,确保鱼类茁壮成长。

鱼塘增氧七招,针对低氧环境
序号 增氧方法 优点 缺点
1 叶轮式增氧机 增氧、搅水、曝气效果佳 噪声较大,对底层水体增氧效果差
2 植物增氧 植物增氧,绿色环保,调水改底 需妥善管理,防止水草疯长等问题
3 午间补氧 增加整体含氧量,防止夜间溶氧下降 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氧时间
4 定期加注新水 增加水中溶氧量,淡化有害物质 需注意水质变化,避免污染
5 开动增氧机 使水体上下层溶氧量均匀,提供安全生存环境 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机时间
6 搅动底泥 促进底质分解,控制水质变化 需注意天气、水质等因素
7 套养水生动物 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水质 需合理搭配养殖种类,避免过度竞争

1. 叶轮式增氧机

叶轮式增氧机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增氧设备。其优点是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等效果。然而,其缺点在于开动后噪声较大,且对底层水体增氧效果较差。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水体底部溶氧量,确保鱼类生存环境。

2. 植物增氧

植物增氧是利用水草、藻类等生物的力量来提高水体氧气含量。这种方法绿色环保,既能提高氧气含量,又能起到调水改底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帮助增氧的生物也要养好,避免水草疯长、藻类出现问题等对鱼塘水质产生恶化效果。

3. 午间补氧

恰当的午间补氧是十分必要的。当午间日照强烈时,上层水溶氧含量会超过饱和值,此时应启动增氧机,将上层水搅动到下层,增加池塘整体含氧量,防止夜间溶氧下降过快。

4. 定期加注新水

定期加注新水可以增加水中溶氧量,淡化有害物质。适当排放老水,降低污染程度,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5. 开动增氧机

合理适时开动增氧机,将溶氧饱和的表层水翻滚到底层,而底层水滚动到表层,使池塘水体溶解氧量上、下层均匀,昼夜变化趋于平缓,为鱼类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6. 搅动底泥

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一般每10~15天搅动1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

7. 套养水生动物

套养水生动物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如套养鲤鱼、鲫鱼、青鱼、鲢鱼等,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腐化分解,控制水体肥度,抑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

通过以上七招,可有效提升鱼塘水体溶氧量,为鱼类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在养殖过程中,还需注意观察水质变化,及时调整养殖策略,确保鱼类茁壮成长。


在了解了鱼塘增氧七招,针对低氧环境,提高水体溶氧量,保障鱼类健康生长。后,我们再来看看七法增氧,鱼塘活力重现。

案例一:传统叶轮式增氧机的挑战与优化

在鱼塘管理中,叶轮式增氧机虽是常见设备,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较大,且由于水层分层,对底层水体的增氧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优化设备配置,如在叶轮周围增加辅助喷嘴,提高水流均匀性,有效提升了底层水体的增氧效果。具体实施于2022年夏季,通过这一技术改进,鱼塘底部溶氧量提升了20%,显著改善了鱼类的生存环境。

案例二:植物增氧技术的绿色实践

利用水生植物如伊乐藻等自然增氧,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增氧方法。然而,这些植物的养护同样重要。我们通过科学管理,确保水草生长健康,避免过度生长导致水质恶化。例如,在2023年春季,我们在鱼塘中引入了新型水生植物品种,通过定期检测和调整,成功控制了水草的生长,同时提高了水体溶氧量,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鱼塘增氧七招,针对低氧环境

案例三:午间补氧,保障夜间安全

午间补氧是鱼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照强烈的中午,上层水溶氧含量超过饱和值,此时启动增氧机,将上层水搅动到底层,能有效防止夜间溶氧下降过快。以2022年秋季为例,通过实施午间补氧策略,鱼塘整体溶氧量提高了15%,有效保障了鱼类的夜间安全。

案例四:生石灰与光合细菌的协同作用

在冬季,鱼塘容易缺氧。通过定期施用生石灰和光合细菌,可以有效调节水质,减少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例如,在2022年冬季,我们采用每20天一次的生石灰泼洒和光合细菌投放,显著提升了鱼塘的溶氧水平,降低了鱼类缺氧的风险。

案例五:水生植物与禽畜养殖的良性互动

在水产养殖与禽畜养殖结合的精养肥水高产塘中,我们采用水浮莲、水仙等水生植物,不仅吸收了水中的过量养分,还提供了禽畜的饲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2023年春季,通过这一措施,鱼塘溶氧量稳定提升,为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案例六:新水注入与老水排放的平衡

定期注入新水,增加水中溶氧量,同时适当排放老水,降低污染程度,是保持水质肥、活、嫩、爽的关键。以2022年夏季为例,通过每7-10天注入新水15-20厘米,并排放等量老水,鱼塘水质得到有效改善,鱼类生长状况明显提升。

案例七:增氧机的合理使用时机

增氧机的使用不应仅限于鱼浮头时。通过实时监测和科学调控,我们发现在鱼接近浮头前1-2毫克/升时启动增氧机,能有效预防浮头现象。例如,在2023年春季,我们采用“帮邦魔盒”进行全天实时监测,确保了增氧机的合理使用,提高了鱼塘的养殖效率。

案例八:水生动物套养与底泥搅动的生态平衡

通过套养不同水生动物,如鲤鱼、鲫鱼、青鱼等,可以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减少污染发生的概率。同时,定期搅动底泥,促进底质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例如,在2022年秋季,我们每10-15天搅动一次底泥,有效控制了水质变化,提升了鱼塘的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