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水蛭养殖实用技术,关注水蛭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选址与建设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是水蛭养殖成功的第一步。理想的养殖地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水蛭养殖实用技术,关注水蛭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 背风向阳,阳光充足
  • 排水灌溉便利
  • 土壤肥沃,富含腐植质

池塘建设应考虑以下因素:

参数 要求
池塘宽度 3米
池塘深度 1-1.2米
池塘长度 根据场地大小而定
池底 水泥灌浆,不漏水
排水口 池对角设进、排水口
池底坡度 北高南低,利于排灌
池塘周围土壤 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
平台 高于水面0.2米,保持湿润

二、种蛭的选择与投放

种蛭的选择至关重要,以下为选择种蛭的标准:

  • 个体肥大,每条12克以上
  • 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
  • 颜色鲜艳,无伤痕

放养密度建议为每亩20-25公斤。

三、水质管理

水质是水蛭养殖的关键,以下为水质管理要点:

  • 水源清澈,富含氧气
  •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 避免化肥、农药等污染
  • 夏季高温季节,保证进出水口畅通

四、孵化与幼蛭养殖

水蛭产卵温度一般在11℃以上,孵化期为16-25天。

孵化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池塘附近安静,避免惊动产卵水蛭
  • 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
  • 孵化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
  • 投放充足的饲料,每周投喂一次禽畜血块
  • 及时清理血渣及其他剩余食物,保持水质清洁

五、越冬管理

水蛭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气温低于10℃时,会钻入泥中越冬。

越冬管理方法:

  • 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
  • 半月投喂一次饲料
  • 将育种水蛭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

六、天敌与疾病防治

水蛭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

防治方法:

  • 使用电网防治
  • 工具诱捕

水蛭一般无疾病,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水源清洁
  • 食物新鲜
  • 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
  • 定期换水

七、捕捞与加工

水蛭养殖周期一般为4-5个月,9-10月份可捕捞商品蛭。

捕捞方法:

  • 用稻草等秸秆作物扎成小捆
  • 浸泡后放入池中
  • 水蛭聚集在草捆上后捞出
  • 用石灰掩埋,待其死亡后取出晒干或用草木灰拌匀晒干

干品要求干净整齐无杂质,以整条水蛭自然扁平、背部稍隆起,质脆易折,断面呈胶质状并有光泽为最好。

正常情况下,每亩可收成品800-1000公斤。


了解了水蛭养殖实用技术,关注水蛭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再深入了解水蛭养殖实战攻略,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一、选址与基础设施建设

成功的水蛭养殖, 要选对地点。理想的养殖场应位于背风向阳、排水便利之处。池塘的尺寸应适中,宽度约3米,深度1.2米,确保底部平滑且不漏水。对角线位置设置进排水口,并保持池底由北向南倾斜,便于排水。池塘四周使用富含腐植质的土壤,有利于水蛭产卵,中间构建高于水面20厘米的平台,提供栖息地。

水蛭养殖实用技术,关注水蛭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水蛭对水质要求极高,清新、富氧的水环境对它们的生长至关重要。在高温季节,定期更换水源,避免化肥和农药污染。保持进出水口畅通,确保水质清洁,是水蛭养殖成功的关键。

选择健康、活力充沛的种蛭是养殖成功的基石。种蛭体型应肥大,重量至少12克,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伤痕。放养密度以每亩20-25公斤为宜。

四、孵化与幼蛭管理

水蛭在11℃以上开始繁殖,孵化期约16-25天。产卵期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干扰。幼蛭孵化后,3天内可开始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确保饲料充足,并定期清理剩余食物,以维持水质。

水蛭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气温低于10℃时,水蛭会停止摄食并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通过覆盖稻草等方式保暖,或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定期投喂饲料,确保水蛭正常生长。

水蛭的天敌包括田鼠、蛙类等。可采用电网或工具进行防治。保持水源清洁,及时清理饲料残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水蛭生命力强,一般不易患病,但需注意水质和饲料卫生。

水蛭养殖周期为4-5个月至9-10个月,此时可捕捞并加工成商品。捕捞时,将稻草浸泡在血液中,放入池中吸引水蛭聚集。捕捞后,用石灰处理,晒干或与草木灰拌匀晒干。每亩产量约800-1000公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