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田养殖革胡子鲶常见病三代虫病,病原为三代虫
在藕田养殖中,革胡子鲶作为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其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疾病。其中,三代虫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对鱼体生长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三代虫病的病原、症状、防治措施及预防方法。
一、病原解析
病原体三代虫,分类学上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单殖吸虫亚纲。三代虫身体扁平纵长,前端有两个突起的头器,能够主动伸缩,又有单细胞腺的头腺一对,开口于头器的前端,此虫没有眼点,口位于头器下方中央,下通咽、食道和两条盲管状的肠在体两侧。体后端的固着器为一大形的固着盘。盘中央有2个大锚,大锚之间由2条横捧相连,盘的边缘有16个小钩,有秩序地排列着。
二、症状描述
三代虫的虫体寄生于鱼体体表或鳃瓣上,病鱼体表黏液增多。轻度感染者,体表有许多充血的红色小点;严重感染者,皮肤及肌肉蚀去,暴露出鳍条或者脊椎骨,病鱼外部症状常误认为互相斗殴损伤。三代虫的感染率很高,常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三、防治措施
治疗方法 | 具体操作 |
---|---|
全池遍洒强效杀虫灵 | 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3-0.4克 |
高锰酸钾药浴 | 鱼种下塘前,在每立方米水体放高锰酸钾15-20克,药浴15-30分钟 |
敌百虫溶液浸泡 | 用10毫克/千克的敌百虫溶液浸泡15分钟 |
四、预防方法
1. 加强鱼种选购,确保鱼种健康无病;
2. 投喂前,确保红虫等饲料充分漂洗、检查,避免带入寄生虫;
3.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4. 避免鱼种密度过大,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三代虫病是藕田养殖革胡子鲶常见病之一,对鱼体生长造成较大影响。了解病原、症状、防治措施及预防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三代虫病,提高革胡子鲶的养殖效益。
通过藕田养殖革胡子鲶常见病三代虫病,病原为三代虫,影响鱼体生长。的例子,我们引入革胡子鲶三代虫病防治策略研究。
革胡子鲶三代虫病的病原及发病原因
三代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革胡子鲶疾病,主要由中型三代虫、细锚三代虫和秀丽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这些寄生虫的成虫阶段具有二代胎儿,因此被称为三代虫。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捕捞过程中携带的寄生虫、水质不洁以及交叉传染等因素有关。
革胡子鲶三代虫病的症状及危害
革胡子鲶感染三代虫后,病鱼体色会变黑,触须卷曲。严重时,病鱼会悬浮于水面或静沉于池底。镜检病鱼的鳃部、体表,会发现大量车轮虫。此病的感染率很高,严重时致病率可高达100%,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革胡子鲶三代虫病的防治措施
- 鱼种下塘前,在每立方米水体放高锰酸钾15-20克,药浴15-30分钟。
- 全池遍洒强效杀虫灵,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3-0.4克。因虫卵杀不死,如疾病严重,池中虫卵多,需隔1周左右再全池泼药1次。注意:虾、蟹混养池及对该药敏感的虹鳟、白鲳、鳜鱼、加州鲈鱼等鱼池不能用此法治。
- 用浓度为25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洗病鱼15~30分。
革胡子鲶养殖常见病——车轮虫病的防治
- 病原: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 症状:病鱼体色变黑,触须卷曲,严重者鱼体垂悬浮于水面或静沉于池底。镜检鱼的鳃部、体表,发现有大量车轮虫。
- 防治措施:鱼种在2.5~10.0厘米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 病原:水霉、绵霉。
- 症状:感染水霉菌往往是由于鱼体体表出现创伤或鱼卵感染所致,感染部位出现成丛的菌丝,形成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病鱼食欲减退,运动不正常,常浮游于水面后死亡。
- 防治措施: 池塘消毒:用生石灰消毒池塘,可以减少此病发生。 预防鱼体受伤:在捕捞、搬运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密度适宜。
革胡子鲶三代虫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病原、症状、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因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革胡子鲶三代虫病,保障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