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越冬期养殖五大关键措施,保障河蟹安全越冬
河蟹,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品之一,其养殖产业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北方冬季气温偏低,河蟹越冬期管理成为养殖户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将详细介绍河蟹越冬期养殖的五大关键措施,帮助养殖户保障河蟹安全越冬。
一、消毒改底
河蟹在越冬期代谢水平很低,但仍需消耗一部分能量。越冬期河蟹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储存的蛋白质与脂肪。尽管摄食量减少,但仍需做好定期的饵料投喂。饵料投喂要根据水温天气来决定,水温高天气好时投喂一些煮熟的玉米、小麦、冰鱼等高能量饵料。当水温过低时停止投喂,避免饵料的浪费及水质底质污染。
二、水位控制
越冬时会死在洞穴中,造成经济损失。性腺未发育成熟的河蟹,才能留下越冬。为提高河蟹越冬的成活率,减少在越冬期的死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河蟹的越冬管理。一是河蟹的越冬池应是土池,不能是水泥池或砖池。在土池内,还应有高出水面的小土墩,以提供河蟹掘洞钻穴的条件,以便用洞穴来抵御寒冷。
三、饲养投喂
立冬之后,河蟹养殖就基本进入了越冬期。虽然商品规格的河蟹还在出售,但大部分塘口已经接近尾声。11月底本年度最大幅度的降温也已经来临,做好河蟹越冬期的管理对于插苗塘口至关重要。现在溧水地区的塘口水温已经很低,当水温降到10℃以下时,塘口河蟹的摄食量减少甚至停止;当水温降到5℃以下时,河蟹就潜伏在塘埂或池底的洞穴中,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做好越冬期的管理可以提高河蟹的成活率,为来年开春的养殖做好铺垫。
四、封冰管理
进入冰封期的塘口要定期监测塘口水深及水体指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水体溶解氧的指标。冰封后要在冰面打洞来间接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检测溶解氧值,确保在4mg/L以上。
五、水质管理
在越冬期的时候,水质的管理也很关键。要求水质有一定的肥度,但是也需要保持一定的透明度,水中的溶氧量要保持在5克左右。水质太瘦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施肥,增加水体的肥度,以保证河蟹在越冬期间能够有足够的营养。
措施 | 具体操作 | 注意事项 |
---|---|---|
消毒改底 | 定期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进行消毒,使用氧化性的改底产品如底黑安进行改底 | 避免使用过多消毒剂,以免影响水质 |
水位控制 | 保持塘口最低水深在1.5m左右,冰封时保持冰下水位在1.2m到1.5m以上 | 避免水位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河蟹越冬 |
饲养投喂 | 根据水温天气决定饵料种类和投喂量 | 避免饵料浪费,保持水质清洁 |
封冰管理 | 定期监测水体溶解氧,冰封后打洞增加水体与空气接触 | 确保溶解氧充足,避免缺氧死亡 |
水质管理 | 保持水质肥度,适当施肥,保持溶氧量 | 避免水质过肥或过瘦,影响河蟹生长 |
通过以上五大关键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保障河蟹在越冬期的安全。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措施,提高河蟹的越冬成活率,为来年的养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河蟹越冬期养殖五大关键措施,保障河蟹安全越冬。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河蟹越冬养殖,五大关键策略解析与应用。
策略一:科学水位调控,保障越冬安全
在河蟹越冬期间,科学的水位管理至关重要。以江苏省溧水地区的养殖户为例,他们通常会保持塘口最低水深在1.5米左右,以确保水体在结冰时仍有足够的深度,避免河蟹因冰封缺氧而死亡。此外,越冬期应定期注水2-3次,保持水位稳定,有助于水体溶氧平衡,减少因水位波动导致的应激反应。
策略二:消毒改底,维护水质健康
河蟹在越冬期间,虽然摄食量减少,但塘口仍需定期进行消毒和改底。以盘锦地区为例,养殖户会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进行消毒,以防止病菌滋生。改底则选用氧化性的产品如底黑安,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溶氧,确保水质稳定。
策略三:合理投喂,补充营养需求
越冬期间,河蟹的代谢水平降低,但仍需适量投喂。以宁波市兰花蟹养殖为例,在早春时节,养殖户会根据水温天气变化,投喂煮熟的玉米、小麦、冰鱼等高能量饵料。投喂量一般控制在体重的2%-5%,水温高天气好时增加,水温低时减少,避免饵料浪费。
策略四:封冰管理,预防缺氧风险
进入冰封期,养殖户需定期监测塘口水深及水体指标,特别是溶解氧。在冰面打洞增加水体与空气接触,确保溶解氧值在4mg/L以上。同时,保持塘口水温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因水温过低导致河蟹死亡。
策略五:修整塘口,确保越冬环境
为提高河蟹越冬成活率,塘口修整同样重要。以江苏某养殖基地为例,他们会修整塘口,确保堤坝清洁无杂草,无漏洞。池底保持一定厚度的淤泥,提供河蟹掘洞钻穴的条件,以洞穴抵御寒冷。
通过以上五大关键策略的应用,河蟹越冬养殖的成活率得到显著提升。以某养殖户为例,实施这些策略后,其河蟹越冬成活率提高了20%,经济效益显著。未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河蟹越冬养殖将更加科学、高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