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刺参与对虾混养,探讨生态养殖模式

在海洋养殖领域,刺参与对虾的混养模式正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潮流。这种生态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刺参与对虾混养,探讨生态养殖模式

一、基肥肥水,打造良田

在放苗前,必须施足基肥肥水,以培养底栖藻类和浮游植物。每亩可施碾碎的鸡粪20-40kg,有机肥可施尿素2-4kg。这样,池水的色显黄绿色或浅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虾池中移植栽培鼠藻,为刺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摄食和栖息环境。

二、放苗技巧,科学投放

放苗时间每年大约在10月末到11月初,即当育苗室中的刺参体长达到1.5cm以上时,便可入池放养。若放养越冬的参苗则更好,其成活率高、生长快。一般亩放苗在6000头左右。参苗的投放方法有两种:

方法 适用参苗 操作要点
网袋投放法 体长在4cm以下的小苗 装进网袋中,密度适中,放置于附着基上
直接投放法 体长在5cm以上的参苗 直接投放在附着基较集中的地方

三、水质调控,维护生态平衡

虾参混养池水水位必须常年保持在1.5米以上,以避免夏季过强光的直接照射,有利于刺参的生长。特别是在每年的7-9月份的高温期和冬季,池水水位要提升到2米左右。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盐度应保持在26‰以上,最适30‰。
  • 进入雨季后,及时排掉表层淡水,防止池水盐度突降。
  • 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包括盐度、水温、饵料、pH值等。

四、收获与效益

刺参经过18个月左右的养殖,可以达到商品规格,鲜参体重在100-200克。收参时间一般选择在虾池内没有虾的季节,将池水排放至10cm左右,然后用手采扑。采扑结束后,立即向池内进水,恢复正常水位,保持余下刺参的成活。

据调查,采用刺参与对虾混养模式,每年可增加效益约1万元/亩。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五、案例分析

自2012年开始,辽宁省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我地区实施。项目中推广了网箱保苗技术、参礁改造技术、虾参混养技术等技术措施。对虾与海参混养技术,每年完成面积66.7hm²,对虾产值1000多万元,增加效益约1万元/亩。

刺参与对虾混养模式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生态养殖方式。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这种混养模式有望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从刺参与对虾混养,探讨生态养殖模式。延伸出来,我们谈谈刺参与对虾混养:生态养殖新典范。

生态养殖新篇章:刺参与对虾混养模式解析

在辽西地区,一项名为“千亩池塘刺参与对虾、花蛤混养新模式示范”的项目正在悄然兴起,这不仅是一种养殖技术的革新,更是生态养殖理念的生动实践。

基肥施足,肥水培育,打造刺参理想栖息地

在放苗前,池塘的基肥施足至关重要。每亩施用20-40公斤碾碎的鸡粪,以及2-4公斤的有机肥,使得池水呈现出黄绿色或浅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虾池中移植鼠藻,为刺参提供一个优良的摄食和栖息环境。

刺参与对虾混养,探讨生态养殖模式

放苗技巧,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对于体长在5厘米以上的参苗,可以直接投放在附着基较集中的区域。而对于体长在4厘米以下的小苗,则需装入网袋中,确保参苗在网袋内活动自如。网袋底部系一石块,防止其漂浮移动,开口设计便于参苗自行爬出。

水位调控,夏季高温与冬季低温的应对策略

肥水管理,保证刺参饵料需求

随着秋季的到来,池水水温逐渐下降,底栖硅藻数量减少。此时,应适当向池内投放鸡粪进行肥水,确保刺参的饵料需求。

收获季节,科学采捕,确保刺参成活率

混养优势,提高池塘综合利用率

刺参与对虾混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池塘的综合利用率,还能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据项目实施数据显示,混养模式每年可完成66.7公顷的养殖面积,对虾产值超过1000万元,增加效益显著。

未来展望,生态养殖引领行业发展

随着生态养殖理念的深入人心,刺参与对虾混养模式有望成为未来海水养殖行业的新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5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