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海参养殖病害频发
一、病害现状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海参养殖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据初步统计,仅东营沿海海参池塘开发面积近20万亩,已成为全国第三大海参养殖基地。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二、病害原因分析
原因 | 具体表现 |
---|---|
池塘底质污染 | 池底淤泥、粪便、杂藻等积累,导致海参窒息发病。 |
水质恶化 | 有害藻类、浮游动物过多,产生藻毒素及大量耗氧有机物,影响海参生长。 |
养殖密度过大 | 放苗密度过高,导致天然饵料缺乏,海参生长空间缩小。 |
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和防病意识 | 对海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性了解甚少,病害预防和治疗措施不足。 |
三、病害防治措施
1. 加强越冬期水质管理
黄河三角洲地区从11月底至翌年2月底,水温在0℃左右,海参处于半休眠状态,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病害。因此,加强海参越冬期水质管理非常必要。具体措施如下:
- 每天巡池,定时监测水质变化。
- 保持2米左右的水深,池水结冰后要及时打冰眼。
- 雪后及时清除冰面积雪。
- 必要时采取破冰、投颗粒氧等方式增加水体溶氧,确保海参安全越冬。
2. 池塘底质的改良维护
参池若建造使用多年而很少清淤,池内的浮泥杂藻会不断淤积,吸收水中大量溶解氧,致使海参窒息发病。因此,要定期清淤,保持池底清洁。
3. 池塘水质的综合调控
水质是影响池塘养殖海参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科学调控水质是减少海参病害,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有效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 科学换水:根据水温、水质等条件,合理控制换水量和换水时间。
-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使用EM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维持水体菌相和藻相平衡。
-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对水色、透明度、盐度、pH值、溶氧、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稳定。
4. 加强用药后的底质改良
在对池塘消毒及清除杂藻、敌害生物后,应进行底质改良,防止对海参造成不良影响。
5. 做好“夏眠”期底质改良
海参具有夏眠习性,夏眠期间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较弱。因此,要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泼洒微生态制剂,创造良好的海参栖息环境。
6. 重视放苗前的底质改良
在放苗前,要对池塘底质进行彻底清理,确保海参健康生长。
7.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水中浮游生物和底质
通过分析得出环境因素对该病害的影响情况,以便根据海参病症及时采取措施。
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海参养殖病害频发,对养殖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加强越冬期水质管理、池塘底质的改良维护、池塘水质的综合调控、用药后的底质改良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海参病害,提高养殖效益。
正是因为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海参养殖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中所呈现的问题/现象,才促使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病害解决方案探析这一领域。
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病害挑战与应对策略
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海参养殖的重要基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海参养殖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冬季,水温低,海参活力减弱,病害风险增加。因此,科学管理水质,确保海参安全越冬,成为养殖户关注的焦点。
水质管理:冬季海参养殖的关键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从11月底至翌年2月底,水温维持在0℃左右,海参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加强水质管理至关重要。摒弃传统观念,每日巡池,监测水质变化。保持池水深度约2米,池水结冰后及时打冰眼,清除积雪,必要时采取破冰、投颗粒氧等措施,增加水体溶氧,保障海参安全越冬。
病害原因分析:池塘底质与水质
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发现海参病害防治的关键在于池塘底质和水质。若池塘底质长时间未清淤,导致浮泥杂藻淤积,吸收大量溶解氧,海参易窒息发病。同时,底栖硅藻、有害藻类等过多,产生藻毒素和有机物,严重影响海参健康。因此,定期清淤,合理管理底质,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病害诊断:“望、闻、问、切”四字法
在诊断海参疾病时,可采用“望、闻、问、切”四字法。通过现场观察海参的体态、颜色、活动情况等,了解海参的生存状态;通过询问养殖户,了解海参的发病过程、症状、时间、水质变化等;通过检查参体和水质,发现病因,及时治疗。
病害防治:综合管理策略
海参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科学换水,根据水温、水质等因素调整换水量;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维持水体菌相和藻相平衡; ,合理投放苗种,避免过度放养;最后,加强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学养殖和防病意识。
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的未来展望
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望实现海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