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保健在养殖场中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渔耕雅士•更新时间:2天前•阅读4
随着养猪业的蓬勃发展,养殖场的管理和疾病预防成为关键。其中,“三针保健”这一做法,虽然饱受争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三针保健会在养殖场中存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一、细菌滋生,防不胜防
1.1 产床数量不足,消毒困难
在养殖场中,产床数量往往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导致无法对产房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在产房和产床上滋生,严重威胁仔猪健康。
1.2 产房潮湿,细菌繁殖的温床
产房潮湿是细菌繁殖的温床,容易导致仔猪皮炎等问题。这与饲养人员的清理卫生习惯和产房设计不合理有关。
二、仔猪伤口消毒,细节决定成败
为了提高猪只生产效率,养殖场会对乳猪进行剪牙和断尾处理。然而,一些技术人员在消毒环节上存在疏忽,导致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三、母源抗体效价降低,仔猪易受感染
仔猪在7-10天以及 免疫疫苗后的28-35天,通过乳汁获得的母源抗体逐渐降低,使得仔猪处于缺乏保护力的状态,易受感染。
四、三针保健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原因,为了提高产房仔猪存活率和保育猪死淘率,使用药物保健成为提高生产成绩的有效手段。经典的保健方案经过不断优化,第三代头孢噻呋等药物逐渐成为养殖场的选择。
五、三针保健的实际操作
每个养殖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兽医人员的指导,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
时间 | 药物 | 目的 |
---|---|---|
出生后1-3天 | 抗生素 | 预防细菌感染 |
出生后7-10天 | 疫苗 | 提高免疫力 |
出生后28-35天 | 维生素和矿物质 | 促进生长发育 |
三针保健在养殖场中的存在,既有其必要性,也存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养殖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细节,确保仔猪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