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养殖:非瘟防控入门问答》
作者:茶农墨客•更新时间:9天前•阅读7
一、非洲猪瘟基本知识
问题 | 答案 |
---|---|
非洲猪瘟是什么样的疫病? |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 |
非洲猪瘟的危害怎样? | 非洲猪瘟是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疫病之一,一旦暴发,将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打击。 |
非洲猪瘟的流行历史? | 非洲猪瘟原发于非洲,1921年首次报道在肯尼亚发生,死亡率高达100%。 |
非洲猪瘟病毒对温度敏感吗? | 非洲猪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保持稳定,但对高温抵抗力不强。 |
非洲猪瘟病毒在各种介质中能存活多长时间? | 非洲猪瘟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长时间保持感染性,在病猪粪便中可存活数周。 |
非洲猪瘟病毒对酸碱的抵抗力强吗? | 非洲猪瘟病毒耐酸碱,并且能够在很广的范围内存活。 |
非洲猪瘟病毒对其它化学试剂的抵抗力怎么样呢? | 非洲猪瘟病毒粒子表面有囊膜,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常规消毒剂氢氧化钠、次氯酸盐、福尔马林等均可使病毒灭活。 |
非洲猪瘟是否会传染给人? |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感染人。 |
可以放心吃猪肉吗? | 生猪在屠宰前须经过官方兽医检疫,只有达到出栏日龄的健康生猪才可以到定点屠宰场屠宰,并且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猪肉才能上市销售。 |
防控非洲猪瘟可进行疫苗免疫和药物治疗吗? |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
传染源有哪些? |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 |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有哪些? | 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猪只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饲喂被污染的食物和吸血昆虫传播。 |
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潜伏期有多长? | 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通常潜伏期为5-19天,最长可达28天。 |
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一般会表现出哪些临床表现? | 一般情况下,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会呈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
各种类型临床表现是什么样? | 最急性型:感染猪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时候突然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急性型:感染猪表现为发热、厌食、无精打采,耳、四肢和腹部皮肤发红至发绀,死亡率达100%。 |
非洲猪瘟大体剖检变化如何? | 最明显的剖检病变就是,脾脏显著肿大,一般情况下是正常脾的3-6倍,颜色变暗,质地变脆。 |
我国非洲猪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通报了我国首例发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非洲猪瘟疫情。 |
我国非洲猪瘟是从哪里传入的? | 2018年之前,我国一直没有非洲猪瘟,该病为国外传入。 |
国内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污染的车辆与人员机械性带毒进入养殖场户、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感染的生猪及其产品调运。 |
已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中,引发中小养殖场户发生非洲猪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主要原因就是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或养殖人员接触外部被病毒污染的生肉后未经消毒接触生猪。 |
目前国内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是不是同一个毒株?毒力如何? | 目前从不同地方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猪体中,分离到的非洲猪瘟病毒基本是基因Ⅱ型、血清8群,基因序列高度相似,可以认为是一类毒株。 |
通过何种方式可以了解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政策等信息? | 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http://www.moa.gov.cn,“专题”栏目下的“专项工作”中“非洲猪瘟防控”,查询到疫情信息、防控政策等相关信息。 |
二、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
-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严格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养殖场,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加强猪只饲养管理。
- 加强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疫情,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防控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非洲猪瘟防控水平。
三、非洲猪瘟防控案例分享
- 某养殖场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并及时报告疫情,成功控制了疫情蔓延。
- 某地区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养殖户的防控意识,降低了疫情发生风险。
- 某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非洲猪瘟疫苗,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非洲猪瘟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