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高效利用与科学淘汰
种猪的利用
种猪繁殖期的长短、成绩的优劣与品种类型、饲料种类、营养水平、管理措施以及利用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青年种猪在开始配种产仔后,繁殖成绩会不断提高。当它们达到2岁至3岁时,繁殖力达到顶峰。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机能逐渐下降,直至性衰竭。因此,在繁殖方面,应把握最佳繁殖阶段,进行强度利用,并在繁殖性能下降时及时淘汰。
种猪的繁殖特点
1岁至3岁的种公猪性欲强、性反射快、精液品质好、受胎率高,身体灵活、四肢健壮、肢蹄病较少;青壮年母猪1胎至6胎发情征状明显、受胎率高、产仔头数多且健壮,仔猪生活力强、生长发育快,母猪连产性高、哺育能力强。
老年种猪的缺点是繁殖力下降。老年种公猪性欲差、性反射慢、体重大且笨重,四肢不灵活常伴有肢蹄病,配种能力差。老年母猪产仔头数虽然不少但哺育能力差,常有少奶或无奶的个体出现,且体大笨重易压踩仔猪,腹部肌肉松弛,当侧卧哺乳时,后边下排的2个至3个乳头很难外露,没有人为帮助,初生仔猪很难吃到奶。还有老年种猪繁殖的后代生活能力较差,生长发育缓慢,常因基因突变而出现不良的后代个体。
种猪利用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多利用青壮年种猪。一般种公猪使用2年至3年,种母猪用到5胎至6胎,繁殖性能优良的个体可使用至7胎至8胎。种猪的淘汰更新比例较大,多保持在25%至35%之间。这会增加后备种猪的培育费用,并因1胎至2胎母猪占母猪群的比例加大而影响猪群的生产成绩。
解决的办法:加强后备种猪的培育,提高母猪1胎至2胎的繁殖力;提高养猪整体生产水平,合理利用好种猪。
种猪遗传评估技术及其产业化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育种工作实际出发,采用国际先进的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将现代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开展种猪联合选育,加快遗传育种进展,培育新品系。
核心内容
1. 种猪性能测定技术:采用B型超声波活体测膘仪、电子秤等设备,对生长性状、胴体性状、繁殖性状进行测定。
2. 猪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使各猪场建立遗传联系,并能迅速扩大优秀公猪的影响面,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
3. 种猪遗传评估技术:采用动物模型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进行个体遗传评定,提高选种的准确性。
4.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运用该技术,实现育种数据大规模运算和传输。
种猪淘汰
种猪场应该淘汰的种猪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以上不发情的;断奶母猪两个情期以上或两个月不发情的;母猪连续二次、累计三次妊娠期习惯性流产的;母猪配种后复发情连续两次以上的;青年母猪第一、二胎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经产母猪累计三产次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经产母猪连续二产次、累计三产次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于60%,以及泌乳能力差、咬仔、经常难产的母猪;经产母猪7胎次以上且累计胎均活产仔数低于9头的;后备公猪超过10月龄以上不能使用的;公猪连续两个月精液检查不合格的;后备猪有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发生普通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而不能康复的种猪;发生严重传染病的种猪;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使用价值的种猪。
淘汰种猪的要求:严格遵守淘汰标准,分周/月有计划地均衡淘汰,现场控制与检定,最好是每批断奶猪检定一次,保持合理的母猪年龄及胎龄结构。
种猪淘汰计划:母猪年淘汰率25%至33%,公猪年淘汰率40%至50%;后备猪使用前淘汰率:母猪淘汰率10%,公猪淘汰率20%。
后备猪引入计划:老场,后备猪年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年淘汰率÷后备猪合格率。新场,后备猪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后备猪合格率,或=满负荷生产每星期计划配种母猪数×20星期。
通过科学利用和淘汰种猪,既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又能保障生态健康。我们预测,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种猪的高效利用与科学淘汰将更加完善,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欢迎您用实际体验验证我们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