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咬尾咬耳:危害大
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
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这种感染可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产生咬尾咬耳原因:
引起猪群咬尾咬耳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①营养因素——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尾咬耳。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方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铁、铜、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均可引起。
②环境因素——猪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有害气体如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速度降低使猪群产生不适或休息不好均能导致猪群发生啃咬。在恶劣的环境中,光线过强也是一种应激,促使猪群发生恶癖症。
③管理因素——饲养密度过大,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发生冲突,为争夺采食和饮水的位置相互咬斗。一栏猪内体重大小悬殊,体重小和弱者就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就会引起所有的猪都去咬,饲槽不够或饮水量不足往往会引起咬尾的爆发。
④疾病原因——外寄生虫对皮肤刺激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出现外伤,引起其它猪只啃咬;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要及时驱虫。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防治方法:
①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饲喂全价饲料。发现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合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
②合理组群,要将品种、体重、体质和采食量等相近似的猪放在同圈饲养。
③饲养密度要适当,要保证每头猪有足够的占地面积,如3-4个月的猪,占栏面积应为0.5-0.6平方米。
④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卫生干燥通风。
⑤仔猪断尾:可在出生后1-2天对仔猪进行断尾。据资料报导,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25%,而未断尾的发生率为6.86%,相差27倍。
方法:用钢丝钳子在尾下三分之一处连续钳两钳,距离为0.5厘米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将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约10天,尾下三分之一即可脱掉。此法不出血不发炎,效果确实。或用猪用牙剪直接剪尾一半,并用碘酊消毒即可。
⑥被咬的猪只要及时处理:用0.1%高锰酸钾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酒或氯亚铁,防止化脓。对咬伤严重的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⑦可在饲料中增加0.1%食盐或加少量镇静剂。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保障环境健康。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如合理饲养密度、优化饲料配方、保持猪舍环境卫生等,可以降低猪群咬尾咬耳现象的发生率,减少对猪只和环境的危害。同时,还要关注猪只福利,为猪只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猪只健康成长。
预测与验证:
根据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和养殖户的实际需求,预计在未来的养殖过程中,猪群咬尾咬耳现象的发生率将逐渐降低。欢迎广大养殖户朋友们通过实际养殖体验,验证我们的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