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场严守防疫关,卫生管理保健康
一、兽医防疫卫生管理的场长负责制
种猪场应实行兽医防疫卫生管理的场长负责制,组织拟定兽医防疫卫生工作计划,制定各部门的防疫卫生岗位责任制。组织领导实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常见普通病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工作。
二、严格隔离饲养
2.1 猪场生产区只能有一个出入口,禁止非生产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猪场门口设消毒池和更衣室。
2.2 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时都要更换已消毒的工作衣裤和胶靴,工作服在场内清洗并定期消毒。
2.3 卸料、装猪的车辆只在场外停靠,不得进入生产区。
2.4 猪舍一切用具不得携出场外,各猪舍的用具不得串换混用。
2.5 不能从场外购买猪肉,生活上所需肉食由本场供给。
2.6 严格控制参观活动,一般应谢绝参观,必须参观者应与工作人员进场一样对待。
三、坚持“自繁自养”方针
3.1 需从外地引进新的猪种时,只能引自非疫区的健康猪场。
3.2 在起运前应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并签发检疫证书,再经本场兽医验证、检疫、隔离观察1~2个月,经检查认为是健康猪只,再全身喷雾消毒,方可入舍混群。
3.3 在隔离期间还应驱除体外寄生虫,没有注射疫苗的应补注各种疫苗。
四、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
4.1 繁殖母猪做到集中配种、集中产仔,以便于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
4.2 仔猪断奶后应集中进入育成猪舍或肥育猪舍,同时出栏。
4.3 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空圈半个月以上再引入健康猪群。
五、气候环境的卫生要求
5.1 猪舍要冬暖夏凉,夏季舍温不超过30℃,冬季不低于12℃,仔猪舍冬季的地面温度不低于23℃。
5.2 猪的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65%~75%,在气温14~23℃,相对湿度50%~80%的条件下对猪的肥育效果最好。
5.3 低温高湿易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和关节炎等,应尽量减少水汽来源,防止湿度过高。
5.4 消除舍内有害气体,除通风换气外,应及时消除粪尿污水,不使它在舍内分解腐烂。猪舍的防潮和保暖是减少有害气体的重要措施。
六、检查诊断和疫病监测
6.1 兽医应每天观察猪群健康状况,侦察疫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2 猪群健康检查一般从运动、休息、摄食饮水和检温这四个环节着手。
6.3 对检查出的病猪,应分别情况作妥善处理。凡传染病病猪及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必要时予以扑杀。
七、定期搞好预防接种
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决定本场应使用的疫苗种类、接种方法和免疫程序。
八、药物防治
猪场应根据检疫诊断结果,选择适当药物定期进行疫病预防和驱虫。
九、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各种对象的消毒方法如下:
9.1 大门入口设消毒槽,消毒药使用2%烧碱液或1%菌毒敌等,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轮胎。在病猪舍、隔离舍出入口处应放置浸有消毒液的麻袋片或草垫,消毒液可用2%烧碱液或1%菌毒敌或10%克辽林溶液等。
9.2 猪舍消毒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机械清扫,先清除粪尿及垫料,运出作无害化处理;再用高压水彻底冲洗,待干后,第二步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可选用百毒杀、菌毒敌、过氧乙酸、氨水、强力消毒灵或抗毒威等消毒药。
9.3 各种用具、饲槽及载运车辆等需每天刷洗,定期消毒。猪舍垫料应定期更换,新更换的垫料应事先消毒,消毒方法可试用福尔马林熏蒸5~10小时。
9.4 粪便、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可用生物热消毒法或用5%氨水喷洒消毒。污水可用沉淀法、过滤法或化学药品处理。
十、杀虫灭鼠
10.1 经常清除垃圾、杂物和乱草,搞好猪舍周围的环境卫生,不让害虫和鼠类有藏身和孳生之地。
10.2 定期使用杀虫药喷洒猪舍内外和蚊蝇容易孳生的场所。
10.3 及时清除饲料残渣,将饲料保藏在鼠类不能进入的房舍内,使之得不到食物。
10.4 用捕鼠夹捕杀鼠类或使用对人畜毒性低的毒鼠药。
通过以上措施,种猪场可以有效保障猪群健康,实现生态养殖。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