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诊断需全面分析,避免片面判断
作者:农园墨客•更新时间:8小时前•阅读0
随着养禽业的快速发展,禽病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养殖户抱怨,禽病诊断难,治疗更难。兽医人员就像侦探,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但这样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它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才能逐渐具备分析疾病新情况、新特点的能力。那么,禽病的诊断究竟有何秘诀呢?就是“既要看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然而,现实中,许多兽医人员在诊断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了一个点,而忽略了全面分析,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我曾接触过一些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技术人员,他们奔波在养殖一线,是了解当前禽病发展情况的人。但遗憾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有限,往往无法给养殖户提供正确的指导。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人云亦云,导致错误信息的传播。例如,现在许多兽医在诊断不明病因的疾病时, 想到的就是禽流感,因为流感病毒多变,但这并不能成为诊断的依据。这种现状很难让兽医技术再提高一个档次。
一、呼吸道病背后
以冬季鸡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为例,许多技术人员都能看出病因,但背后的原因却往往被忽视。呼吸道疾病大多因为管理上的漏洞,如鸡舍通风不良、粪便清理不及时等。这些问题会导致鸡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刺激鸡群黏膜表面,造成纤毛脱落,从而引发支原体感染。这时,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解决好鸡舍内通风问题。我曾做过一个试验,将患有呼吸道疾病的鸡带到实验室,未进行任何治疗,只给予饲料和饮水,在低温条件下,这些鸡竟然存活下来。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禽病发生的重要性。
二、缺乏问诊
有些兽医技术人员在看病时,往往忽略了问诊环节。他们直接拿剪子解剖,然后就开始给养殖户讲解病因。其实,这样的诊断程序并不正确。诊断疾病,必须先了解病史,包括鸡场的生产记录、吃料情况、饮水情况、精神状况、免疫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治疗情况、用药史等。只有了解这些信息,才能更有利于诊断疾病。
三、既要看个体,也要看群体
鸡是群养动物,患病时,可能是零星个体发病,也可能是大群发病。我们要分清楚疾病是否有传染性。个体发病后,应及时挑出单独治疗,不能以几个个体的病鸡来判断全群的疾病。例如,一个蛋鸡场在产蛋期间,出现了几只如企鹅症状的病鸡,肚子大、无精神、闭眼,剖检后发现输卵管内储存大量透明液体。虽然鸡群中有几只发病,但毕竟是个例,原因在于发病前期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后出现的后遗症,已没有太大的治疗意义和价值,只能尽早淘汰。
四、尸检后处理
在剖检临床或实验室诊断过程中,对于发病禽的尸体必须进行高压处理、火化或经过其他处理,使其对实验室人员或其他人员失去感染性。一般疾病诊断后,应将尸体深埋,防止病原扩散。有些鸡场到处乱扔死亡鸡,或者解剖后随地而放,造成病原扩散,这也是目前禽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综上所述,禽病诊断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兽医人员遵从科学规律,遵从诊断程序,尽力找出鸡群中最为重要的、共性的问题,加上正确的实验室诊断,就能有效诊断当前生产中的一些禽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