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霉菌素隐患需警惕,畜牧养殖安全不容忽视
哎呀,各位养殖户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霉菌毒素。这玩意儿在咱们国家可是出了名的普遍,让好多养殖户都头疼不已。别看它小,危害可大了去,轻则影响鸡的生长发育,重则可能导致鸡群大规模死亡,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啊!
还记得2012年那个“第二届中国健康养殖论坛暨规模化肉鸡养殖新技术高峰会”吗?在那儿,三仪集团江苏三仪生命产业园的刁世德先生就曾大声疾呼:“霉菌毒素中毒具有全国的普遍性,其发病的低阈值,慢性的过程以及临床症状的隐蔽性使众多人士无从怀疑,直到引发传染病仍不能看到隐藏在传染病后面的杀手。这是当代中国肉鸡病肆虐,久扑不绝,损失惨重的最主要原因。”
刁先生还提供了一份检验报告,结果显示,2011年1月,他们共收到77份来自全国各地的饲料和原料样品。其中,饲料35份,玉米32份,酒糟饼粕10份。结果让人触目惊心: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的阳性率竟然高达80%以上!
那这霉菌毒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动物医院的李兆华先生给出了八个原因:
1. 玉米霉变广泛:近几年,由于气候因素,玉米在成熟期倒伏,导致就地霉变,保存不当霉变等问题严重。
2. 饲料厂和养殖户没有办法杜绝使用霉变玉米。
3. 养殖户饲料保存粗放,导致饲料霉变。
4. 部分蛋鸡、种鸡场因饮水器漏水,导致料槽内经常湿料,长期采食湿料引起发病。
5. 很多养殖户饮水器清洗不及时,水中的药物、多维、葡萄糖等残渣,很容易滋生霉菌,导致了从饮水中感染霉菌,导致鸡群发病很普遍。
6. 饲料内添加脱霉剂就可以彻底预防饲料霉变,或鸡吃过添加脱霉剂的霉变饲料后不会出现异常。事实上,脱霉剂只能脱去一部分霉菌,对霉菌毒素和一大部分霉菌没有清除和脱除作用。
7. 霉菌及霉菌毒素种类繁多,且不同种类的霉菌和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存在差异,对各个系统、组织、器官的致病状况也不尽相同。导致临床发病后表现形式不一,剖检后病理变化差异很大,这给临床兽医人员的诊断和处置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8. 种鸡预防霉菌病意识淡薄。
霉菌毒素对肉鸡的伤害可是不小的,刁世德先生了10个方面的信号:
1. 肉鸡免疫程序不变、疫苗按时施打,但抗体水平上不去,疾病时常发生。
2. 饲料配方不变,但饲料品质时好时差。
3. 软粪、下痢,尿排泄量增加。
4. 肉鸡群外观有兴奋现象。
5. 发生过料现象,使用了很多肠炎药物,效果不明显。
6. 采食量不增。
7. 采食量正常,但始终出现零星死亡,一般在3%-4%左右。
8. 肉鸡群出现个别肉鸡出现吐水现象。
9. 肉鸡群羽毛粗糙,长势缓慢。
10. 死亡肉鸡剖检常见腺胃肿胀、腺胃乳头严重出血、肉鸡内金增厚、硬化,严重的出现裂纹、溃疡;嗉囊内有白色假膜;肝脏肿大,颜色变黑;肾脏肿大,很容易误诊为腺胃炎,使用大量腺胃炎药物无效。
而李兆华先生则提出了霉菌毒素对鸡群的11个危害:
1. 肉鸡生长缓慢,采食慢,腿爪颜色发浅、发白,色素沉积不良。后期采食慢,不长料,料肉比急剧增高。
2. 腹泻,饲料便,使用大量肠炎、球虫药物无效,严重影响饲料报酬。
3. 肠炎、球虫反复发病,大肠杆菌易感性增加,不敢停药,增加药费投入。
4. 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疫苗免疫后,体内的抗体不能达到应有的滴度,后期易感染非典型新城疫等病毒性疾病,很多抗病毒药物越用效果越差,后期鸡群死亡率大大提高。
5. 鸡群出现肝肾问题,严重出现花斑肾,外观很像肾传支。
6. 鸡群出现勾料现象,不敢采食大的饲料颗粒,只采食较细的颗粒和料末。
7. 个体大小不一,出栏体重轻。
8. 蛋鸡产蛋下降,蛋壳变白,用输卵管炎、病毒药物无效果。
9. 羽毛松乱,鸡爪发白。
10. 鸡群出现吐水现象,外观很像新城疫表现。
11. 出现伸颈张口呼吸现象。
12. 肉鸭出现瘫痪,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无效现象。
那这霉菌毒素中毒怎么办呢?李兆华先生表示,脱霉剂只适用于预防,不适合治疗。发生急性霉菌毒素中毒后,治疗上必须采用决速清除霉菌毒素+解毒+保肝健肾相结合方法,才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刁世德先生则认为,β-葡聚多糖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并能强化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提高成活率。
而高级兽医师芦唯本老师则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选择霉变轻的玉米。
2. 用糙米100%取代。
3. 用30%稻谷取代+霉菌毒素处理剂型。
4. 用50%-60%小麦取代+专用小麦酶制。
5. 正确认识霉菌毒素处理剂。
不过,芦老师也坦言,饲料方面的替代方面实现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而霉菌毒素处理剂从现在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他建议通过添加葡萄糖、蛋氨酸、中草药等方式实现加强解读和排毒。
霉菌毒素问题不容忽视,养殖户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防控,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咱们一起努力,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